《荀子》原文 译文(十四)
《荀子》原文 译文(十四)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成就人文同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乐之道。

礼论篇 第十九
【原文】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①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释】
① 屈:降服,折服。这里指满足欲望。
【翻译】
礼制的起源是怎样的?答:人出生而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没有追求;有追求而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有争夺国家就会混乱,混乱就会穷困。先圣王厌恶混乱,所以制定礼义来确定名分,用来培养人的欲望,供给人所追求的,令欲望一定不会追逐无穷的物质,物质一定不会用来满足无穷欲望,这两者是会互相支持而增加的。这就是礼制的起源。
【解读】
这是泛说一切礼仪的起源。礼成为礼,不是只有形式,形式应该负载起意义。礼后来变成只有形式,没有意义,便只是空架子,扭曲了人性。但礼原本是有意义的,孔子说礼之本,也是要重新建立礼的意义。荀子继承儒家传统,也是要重新建立礼原初的意义。就是要培养人良好的欲望,即培养人的德性,令人不被物欲所控制,世界就不致混乱了。

【原文】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①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注释】
① 焉:乃,就。
【翻译】
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人出生的根本;先祖,是同类种族的根本;圣君老师,是治理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会有人的出生呢?没有先祖,怎么会有我的出生呢?没有圣君老师,怎么会有治理的社会呢?三者有一部分消失了,就没有安定的人民。所以礼,向上事奉天,向下事奉地,尊敬先祖而尊崇圣君老师,是礼的三个根本。
【解读】
礼义之中,最重要的是礼之三本。这三种礼是最根本的,有这三种礼,就可以贯通到天地万物古今的道。所以中国传统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祭天地、祭祖先、祭圣人这三种祭礼。这三祭可以贯通天道和人道,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代表。可惜现在渐已失传。若中国文化要重新发展,恢复这三种祭礼是必要的。

【原文】
大飨①,尚玄尊②,俎③生鱼,先大羹④,贵食饮之本也。飨⑤,尚玄尊而用酒醴⑥,先黍稷而饭稻粱。祭⑦,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⑧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也⑨,成事之俎不尝也,三侑⑩之不食也,一也。大昏⑪之未发齐⑫也,太庙之未入尸⑬也,始卒之未小敛⑭也,一也。大路⑮之素未集也,郊之麻絻⑯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丧,哭之不反也,《清庙》⑰之歌,一唱而三叹⑱也,县一钟,尚拊膈⑲,朱弦而通越⑳也,一也。
【注释】
① 大飨:天子每三年一次在太祖庙祭祖先的大祭礼。
② 玄:黑色,代表清水。指祭祀时代替酒的清水。尊:通“樽”。
③ 俎:盛载鱼肉的祭器。
④ 大羮:大通“太”,至高无上。羮,浓汤。太羹,祭祀用的肉汤。
⑤ 飨:指每季举行的祭礼。
⑥ 醴:甜酒。
⑦ 祭:指每月举行的祭礼。
⑧ 豆:盛载食物的祭器。
⑨ 利:祭祀时帮助拿祭品的人。爵:酒器。醮:喝光。
⑩ 侑:劝食。另本作“臭”,用鼻子闻其气。
⑪ 昏:同“婚”。
⑫ 齐:平等,婚礼中合卺交杯仪式是表示夫妇同尊卑、平等之意。
⑬ 尸:代表受祭的人。
⑭ 敛:同“殓”,为死者换上寿衣为小敛,入棺为大敛。
⑮ 大路:天子祭天时坐的车。
⑯ 絻:通“冕”,礼帽。
⑰ 《清庙》:祭周文王的诗歌。
⑱ 叹:咏叹。
⑲ 拊:拊搏,形如小鼓的乐器。膈:类似拊的乐器。
⑳ 越:瑟底孔洞。
【翻译】
在大飨的祭礼中,崇尚用樽器载清水,用俎器盛载生鱼,先奉上太羮,这是尊崇饮食的根本。在每季的祭礼中,崇尚樽器而用甜酒,先奉上黍稷而再给予稻粱食用。在每月举行的祭礼中,调制太羮而充满众多美食。这是尊崇根本而亲近实用。尊崇根本的礼叫作文饰,亲近实用的礼叫作合乎道理,两者结合而成为文制,以返回太一之道,这就叫作最大的尊崇。樽器崇尚用清水,俎器崇尚用生鱼,豆器先用来奉上太羮,是仪节之一。不会喝光拿爵器人的酒,不吃完成祭事后俎器的食物,三次劝食而不食,是仪节之一。在大婚礼仪中,未举行合卺交杯齐尊卑的礼仪,太庙祭祀中代表受祭的人未进入太庙,刚刚死去而未换上寿衣,是仪节之一。天子祭天时坐的车用素色车帘,郊祭时戴麻制的帽子,丧服要先穿上散乱麻布,是仪节之一。三年的守丧期,哭至没有声音,唱《清庙》歌曲,一人歌唱三人咏叹,悬挂一口钟,崇尚用拊和膈的乐器,用红色琴弦和打通瑟底孔洞,是仪节之一。
【解读】
荀子说礼的仪节之中,大飨要先上生鱼和大羹,是因为尊重饮食的根本。除了生鱼大羹外,稻粱庶羞,都着重在实用。由祭祀食物之中,可见到礼同时有尊重本源和亲和实用两个意义。即是祭祀的饮食,是贵本和亲用两者的结合,而成为文制。这意义之中的贵本,就是尊敬本源的意思,是仪节的原意。但在实践中,除了原意之外,还有亲和实用的意思。但后来的礼,欠缺了亲和实用,又忘记了原意,礼便不成为礼了。

【原文】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①为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②驰骋厉骛③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坛宇④宫廷也。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⑤,曲⑥得其次序,是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注释】
① 杀:减杀,引申为简约。
② 步骤:步,行走。骤,奔驰。
③ 厉骛:厉,奋起羽翼。骛,奔驰。
④ 坛:行礼的高台。宇:房屋。
⑤ 方皇周挟:皇,大。挟,周遍。即四方广大周遍。
⑥ 曲:周全尽力。
【翻译】
礼,会使用财物,会用礼仪的文饰区别贵贱,会用礼仪的多少来分别,会用尊贵的或简约的礼仪作为要领。有些礼仪的文饰和条理繁多,但培养情感的作用很省约的,是尊贵的礼仪。有些礼仪的文饰和条理省约,但要表达的情感繁多,是简约的礼仪。有些礼仪的文饰条理,和情感作用是互为内外,互为表里,是一并实行而互相参杂其中的,是适当正中的礼仪。所以君子在上位要行尊贵的礼仪,在下位要尽力实行简约的礼仪,而中间的人适当地处于正中。无论是行走的奔驰,快跑的奔驰,奋起羽翼的奔驰,都不离开礼,这是君子的活动的高台房屋。如果一个人有礼,他就是士人君子。离开了礼,就是一般人。能够生活在礼之中,觉得广大周遍,尽力做到礼的次序的,就是圣人。所以圣人的仁厚,是因为礼的积存,圣人的伟大,是因为礼的广大,圣人的高崇,是因为礼的尊贵,圣人的光明,是因为礼的尽力实践。《诗经》说:礼仪终究合乎法度,笑语也终究可以得到。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
这是说礼关联财物,也关联人的贵贱,说到礼的事物和仪节多少。又说礼和情用的关系。说礼是由人与人的情用、文理、财物的参差错综关系而形成。又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圣人实践礼仪。由此可见礼仪原本有培养人德性的功能。这是传统中国文化培养人的德性的方法。但现代中国人经历了一段批判中国文化、要求扬弃中国文化的历史,这方法在现代中国已渐渐失传,但又未找到代替的方法,结果常常有人质疑,何以中国文化那么重视礼,为何现代的中国人又无礼,又没有德性修养?就是因为中国已不在礼数之中。

【原文】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本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①,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②十重③,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④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修士之丧动一乡,属朋友;庶人之丧,合族党,动州里;刑余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⑤,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⑥,凡缘⑦而往埋之,反,无哭泣之节,无衰麻之服⑧,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之谓至辱。
【注释】
① 臧谷:奴婢。
② 椁:棺材外面的套棺。
③ 十重:另本作“七重”。
④ 翣菨:古时棺木两旁扇子形的饰物。
⑤ 领:古代上衣、被子的量词。
⑥ 殣:埋葬。
⑦ 凡:平常、平庸。缘:衣服的花边。
⑧ 衰麻之服:衰麻,粗麻布做成的丧服。服,丧衣。古代居丧以衣服来分别等级。
【翻译】
礼,是要严谨地治理生死的。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终结和开始都是美善的,人道就完成了。所以君子尊敬开始和谨慎终结,终结和开始都一样美善,是君子之道,是礼义的文制表现。如果厚待出生而鄙视死亡,就是尊敬有知觉的而轻慢无知觉的,这是奸邪的人的道,而且表现的是背叛的心。君子用背叛的心接待奴婢,尚且感觉羞耻,何况用来事奉尊敬的人和亲人。所以对待死之作为一个道,是因为死只有一次而不可以再重复,臣子对君主表示敬重,子女对父母表示敬重,在死亡时全部表达了。所以事奉在身的人不忠诚仁厚,不敬重礼义文制,叫作粗野。送别死亡时不忠诚仁厚,不敬重礼义文制,叫作贫瘠。君子会轻视粗野,会因贫瘠而感到羞耻。所以天子的棺椁有十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人两层,然后又有殓尸用的衣服被子多少、厚薄的数量不同,棺椁都有扇子形的饰物花纹的等级。这些都是用来尊敬装饰死者,令生死终始都一样美善,这种终始都一样足以成为人的愿望,这就是先圣王之道,忠臣孝子的极致。天子的丧礼牵动四海国家的人,聚集诸侯。诸侯的丧礼牵动交往的国家,聚集大夫。大夫的丧礼牵动一国的人,聚集贤德之士。贤德之士的丧礼牵动一乡的人,聚集朋友。百姓的丧礼,集合族人朋友,牵动一州一里的人。受过刑罚的罪人的丧礼,不可以集合族人朋友,只可以聚集妻子和子女,棺椁只有三寸厚,殓尸用衣被只有三件,不可以装饰棺椁,不可以在白天举行,只可以在黄昏埋葬。家人只可以穿平凡的衣饰去埋葬,回来时,没有哭泣的仪节,没有粗麻布做成的丧服,没有亲疏不同的丧期月数等级,各自返回自己平常生活,各自回复自己重新开始生活。到最后,死者已经葬埋,就好像没有丧葬的人而完结了,这就叫作最大耻辱。
【解读】
这节专论葬礼。祭礼之中,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丧葬之礼。不会因为已死而贱视,或视为无物。因为中国人的要求是终始俱善,既要敬始,也要慎终。终如一才是君子之道,才是人道的极致。重视丧葬之礼的传统,一直在中国民间流传着,清明重阳祭祖依然重视,但其中深远的人道、君子之道,通古今四海之道,则未必自觉,确是需要古人为我们提点一下。

【原文】
丧礼之凡①,变②而饰,动而远,久而平。故死之为道也,不饰则恶,恶则不哀;而玩则玩③,玩则厌,厌则忘,忘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④于禽兽矣,君子耻之。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⑤生也。
【注释】
① 凡:大旨,纲要。
② 变:指死亡。
③ 尔:通“迩”,近。玩:戏弄,轻忽。
④ 嫌:近似。
⑤ 优:协调。
【翻译】
丧礼的纲要:死后要装饰,丧葬礼仪要是渐渐远去的,长久日子后,生者要回复平常生活。对待死亡之道,不装饰就令人厌恶,厌恶就不会哀伤,丧葬礼仪与生者太接近,就令人轻忽,轻忽就会令人厌恶,厌恶就会忘记,忘记就会不敬。如果有一日尊敬的父母死去,而来送葬的人不哀伤,不恭敬,就近似禽兽了。君子以此为羞耻。所以死后不要装饰,是要消除厌恶。丧葬礼仪要渐渐远去,是要成就恭敬。长久要回复平常生活,是要协调再生的人。
【解读】
丧礼之所以一定要有装饰,有仪式,有长久时间,是因为要避免生者厌恶死者而不悲哀,避免忘记死者而有不敬,所以才会有丧礼的这些礼仪。礼仪原本都是有意义的,久了就忘记,荀子重新指出丧礼礼仪的原来意义。怎样的礼仪才最适合那个时代,是可以讨论的,但由此可见礼仪是文化的表现,有培养人德性的作用,而不是没有意义的空架子。

【原文】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①情而立文,因以饰②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故曰:无适③不易之术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齐衰④、苴⑤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⑥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⑦;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⑧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⑨之顷焉,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将由⑩夫愚陋淫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纵⑪之,则是曾⑫鸟兽之不若也,彼安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⑬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圣人安⑭为之立中制节,使足以成文理,⑮则舍之矣。
【注释】
① 称:适合,配合。
② 饰:通“饬”,整治,治理。
③ 适:往。
④ 齐衰:丧服的一种,粗麻布做的丧服,布边缝齐,故叫齐衰。
⑤ 苴:粗劣。
⑥ 注:类别。
⑦ 铅:通“沿”,顺流而行。
⑧ 踯躅、踟蹰:徘徊不前。
⑨ 啁噍:另作“啁啾”。
⑩ 由:遵循。
⑪ 纵:不加拘束。
⑫ 曾:乃。
⑬ 驷:马。
⑭ 安:于是。
⑮ 使足以成文理:另作“一使足以成文理”。
【翻译】
三年的丧期,是为什么呢?答:因为要配合感情而建立文制,因而可以治理群众,所以辨别亲疏贵贱的仪节,而不可随意增加减少。所以说,礼是无往而不变的方法。创伤巨大,伤痛日子就长久,痛楚大的,痊愈日期就会迟。三年的丧期,是配合感情而建立的文制,是用来给最伤痛人的极限。穿粗麻布的丧服,用粗劣的手杖,居于草庐,吃粥,坐卧于柴草,头枕于土块上,都是用来给极伤痛的人的修饰。三年的丧期,二十五个月已完毕,而哀痛却未曾终止,思慕未曾忘记,但丧礼就此断绝了,岂不是因为送别死者的人要有个终结,要恢复生活,要有节制吗?凡生于天地之间,有血气的类别一定有知觉,有知觉的类别,没有不爱它的同类。现在大的鸟兽失去它的群体,超过一个月时间,就一定返回顺流而找回群体,经过故乡,就一定会徘徊、鸣叫、踟蹰不前,然后才能离去。小的就是燕子麻雀,也会啁啾叫一会儿,然后才能离去。所以有血气的类别,没有比人更有知觉的,所以人对于他的亲人,到死也未曾穷尽。我们将要遵循愚昧浅陋淫邪的人吗?这样的人,亲人早上死去,晚上就忘记了。如果对这些人不加拘束,这样的人就连鸟兽也不及了,他们又怎能互相群居而没有混乱呢?我们将要遵循有修养修饰的君子吗?这样的人,三年的丧期,二十五个月已完毕,却觉得好像马匹跑过裂缝那样快。但如果要满足君子,就要有无穷尽的期限。先圣王圣人于是为人建立适中的制度仪节,统一令其成为文制条理,就可以在适当时候放下了。
【解读】
这是说三年之丧何以是三年。三年之期的原意,原来不是规定要人哀伤三年,不准离开。正相反,而是害怕人哀伤过度,极哀痛也最多哀伤二十五个月,就要停止,恢复正常的生活。所以丧礼原本不是用来规限人性的架子、吃人的规条,而是配合人性情的安排。但现代人失去对传统的理解,废除丧礼,伤痛又怎样表达呢?如果说没有伤痛,那就如荀子所说,禽兽也不如了。

【原文】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诡唈僾①而不能无时至②焉。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彼其所至者,甚大动也;案屈③然已,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④,其于礼节者阙然不具。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頀》《武》,《汋》、《桓》、《箾》、简⑤《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喜乐之文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敦⑥恶之文也。卜筮视日⑦、斋戒、修涂⑧、几筵⑨、馈荐⑩、告祝⑪,如或飨⑫之。物取⑬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⑭之。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注释】
① 愅:通“革”,改变。愅诡:心情变化感动。唈:心情郁积不顺畅。
② 至:表达。
③ 案:于是。屈:委屈心意。指没有礼仪来表达,心意受委屈。
④ 惆:失意,不痛快。嗛:不足。
⑤ 简:衍文。
⑥ 敦:逼迫,引申为很憎恶。
⑦ 视日: 看日期预测吉凶。
⑧ 修涂:涂,通“除”。修饰清理祠庙。
⑨ 几筵:古时席地而坐,小桌子叫几,用来铺坐的席子叫筵。
⑩ 馈荐:馈,对鬼神的祭祀。件,祭品。
⑪ 告祝:告,诉说。祝,祭祀的祷词。
⑫ 飨:享用。
⑬ 取:通“聚”。
⑭ 觞:饮酒。
【翻译】
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心情变化感动,郁积不顺畅,不能没有时机表达。所以人在欢欣和睦的时候,忠臣孝子也会因心情变化感动而有所表达。他们所表达的,是颇大的感动。没有适当的礼仪,心意就受委屈,他表达心意的感情就不痛快而觉得不足,就是因为这些礼的仪节欠缺了而不具备。先圣王于是为这感情而建立文制,让人尊敬应尊敬的人,亲爱应亲爱的人,这个意义就能表达了。所以说:祭祀,是要表示心意和思慕的感情。忠信爱敬的表达,礼节文饰的盛大,如果不是圣人,不能知道。圣人明白知道祭祀是什么,士君子安心实行,官员持守祭祀,百姓以祭祀成为习俗。祭祀在君子,就是做人之道,在百姓,就是鬼神的事情。所以祭祀中使用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的乐器,演奏《韶》、《夏》、《頀》、《武》、《汋》、《桓》、《箾》、《象》的乐曲,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喜乐的文制。穿粗麻布的丧服,用粗劣的手杖,居于草庐,吃粥,坐卧于柴草,头枕于土块上,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变化哀痛的文制。军队的师旅有编制,刑法有等级,刑罚没有不和罪行相称的,这是君子所以表示心情憎恶的文制。祭祀前要卜筮,看日期预测吉凶,斋戒沐浴,修饰清理祠庙,安排祭祀席位的小桌子和席子,安排祭祀鬼神用的祭品,诉说祭祀的祷词,好像有人享用那样。祭品聚集好都用来祭祀,好像有人品尝那样。不必拿爵器的人举出爵器,主人有自己的酒器,好像有人饮酒那样。宾客离开,主人拜别,然后返回,更换丧服,在座位上哭,好像有人离开了那样。这些仪节,又悲哀!又恭敬!侍奉死去的人好像侍奉在世的人,侍奉已死亡的人好像侍奉生存的人,祭祀对象陈述出来没有形影,但是这些礼仪就成为文制。
【解读】
这是说祭祀是表示心意和思慕之情,是忠信爱敬的极致,然后才有礼节的文貌。礼节中的用品、食品、程序,都是配合人的心情变化而设计,由此而成为一套文制。所以明白祭祀的意义,才知道礼不是无意义的动作,而是和内在心情配合的。不明白的以为是侍奉鬼神,是迷信,君子才明白真正的意义在于生存的人。荀子要复兴的礼,是真正有意义的礼,而不只是个空架子。没有礼,这个对人敬始慎终的意义无所寄托,意义也就会失去了。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