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又一个明星翻车,扒开全是黑历史
内娱又一个明星翻车,扒开全是黑历史
又有内娱明星翻车了。
《正在连接》
平台打着助学、扶助学生创业、建立学生征信体系的名义。
煽动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
再从天价滞留金中猛捞一笔。
罗敏还在节目上自称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
因为放贷门槛低,手续便捷,学生也极易上钩。
不像银行信用借款,需要评估信用数值,财产状况。
网贷平台仅需提供身份证、姓名、电话,就能借到几千乃至上万。
给人一种天上掉馅饼的错觉。
《正在连接》
借贷往往用途广泛。
但大多并非用于前期宣传的助学、扶助创业。
据高校调查显示,63%的人都是消费性借贷,即购买手机、服饰、电脑等非生活必须品。
平台助长了年轻人膨胀的欲望,也误导了年轻人的消费观。
许多借贷学生体会到消费的快感后,就像染上毒瘾一般沉迷其中。
借一次后,往往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最后越陷越深,利息越滚越多,直至完全超出了偿还能力。
这才是校园贷平台的绝大部分收益来源。
《正在连接》
《圆桌派》中,蒋方舟讲道,曾有一个粉丝向她私信求助,说自己还不上校园贷,走投无路了,求她借一笔钱。
数额并不算多,蒋方舟就转给了她。
但过了很久,她也没有收到消息,点开女生的主页,发现晒的全部是奢侈品。
对于冲动消费,却无力偿还的学生,平台往往建议拆东墙补西墙,在别的平台借贷还钱。
以贷养贷,债务滚雪球一般增大。
结果就是,身在校园,却再无心学习。
纪录片中,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被迫提前退学,整日打工还贷。
《正在连接》
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可见高利贷公司讨债的可怖。
上门恐吓、泼油漆、楼道贴大字报……
《乌海》
针对学生的网贷催债,更多采取信息轰炸、精神施压,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仅会不断发消息,以各种方式威胁。
还会发消息给周遭同学、朋友,试图让其大范围社死。
从而摧残尊严,导致精神崩溃,失去生活下去的信心。
《正在连接》
等到家长发现,警方介入的时候,往往已经很晚了。
家庭条件尚可的人,姑且可以当作花钱买教训。
纪录片中的何同学,为了避开他人的目光,大学毕业就去偏远的地方教书。
依靠家里的生活费,自己赚的微薄的工资,节衣缩食,一点点偿还债务。
顺利的话,30 岁才能真正过上自己的生活。
虽然辛苦,一切姑且还有重新开始的希望。
《正在连接》
但对于那些家庭贫困者,甚至没有纠正错误的机会。
全家人都不得不继续四处借款、卖房。
最终面临的是倾家荡产,无处容身。
校园贷,成了校园害。
助学,成了助奢。
2016 年,经过大规模整治后,类似情况看似已经大大变少。
但实际上依然阴魂不散,且常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整容贷」「模特贷」「求职贷」……
套路如出一辙,都是先给甜头,再一榔头。
今年还有新闻曝出,又有以注销校园贷为幌子的新型诈骗手段出现。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
但将镰刀伸向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利用人性的弱点捞钱,赚的实属不义之财。
多年前,罗敏带着趣店登上节目《非你莫属》时,就遭到嘉宾现场开怼。
称他的项目看不到任何社会价值,纯粹是对学生的一种剥削。
日剧《半泽直树》中,怒斥这种不良放贷方的工作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虽然男主作为泡沫经济时代的银行职员,日常也是讨债。
但却始终秉持正义的信条,拒绝借贷给不良企业,热心扶持底层人创业。
比起钱,更关心人。
如今其实也有很多不排除大学生的金融借贷平台。
但正规平台往往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有额度限制和细致的风险评估,相对可靠。
《暗金丑岛君》中,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借贷公司,总是有求必应。
不管是走投无路、急需用钱的人,还是虚荣心驱使下想买包的人,都无条件接纳。
只因他们的利息远远高于法定利率,还有极为强势的讨债手段。
最近,很多人扒出,罗敏当下宣传的预制菜,也不过是校园贷的借尸还魂。
宣传加盟免费,还提供一年免息贷款。
美其名曰,给宝妈工作机会。
实际上还是寄希望于后期滞留金的收益。
这些被曝光后。
对普通人来说,不过是再一次看清最简单的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尤其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生存撑不起梦想的社会。
就像《大债时代》中所揭示的时代症候。
努力工作,拼命攒钱,依然买不到房子,负债好像成了「必要」的事。
及时享乐,还是延迟满足,已经由不得自己。
如何在欲望面前,把控内心的分寸。
也仍旧不是一件易事。
但唯一能确定的是——
生活的愿景,不该寄托于奸商的生意经。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