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韪-新解《道德经》连载(一)
冒天下之大不韪-新解《道德经》连载(一)
前言
关于《道德经》的个人解读,已经写了十数篇,全文白话也整合了一遍,但是总觉差点意思。
《庄子. 知北游》中,庄子说: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壁,在屎溺。
然而,纵观众多大家对《道德经》的解读,要么是“治国用兵平天下”,要么是“脱俗出世成仙家”,要么是“轻今重古析字义”,立意深远而高大,用深奥晦涩去解读玄幻莫测,却未曾见有人将其致于庄子所说的角度解读一番。
故而心血来潮,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尽可能白话的现代语言和思维方式去解读一下,至少让它读起来比较上口,逻辑尽量通顺,即使没有多少国学底蕴也可以看的懂。
然后以此为开门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提升对国学文化的兴趣。
本文以中华书局2010年版为原本,不拘于一字一义,不驳斥前人解读,通篇直译,近似戏说,无凭无据,权当笑谈。
由于是以蝼蚁瓦壁的视角解读,普罗大众里最为普通的一员,加之个人文化水平有限,难免会偏之一隅,让人贻笑大方。
笑脸相迎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此!
上篇 道经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之所以奇妙,是因为它超越了我们思考的维度;或:道可以用语言描述,但是又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
我们眼中的这个世界,在本质上其实并不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相就是名,名就是相,你可以尝试用大脑去理解这些内容,但你能理解的总是受限于你的思维,因此,这样的理解永远看不到它的本质。
天地始于何时?大爆炸还是造物主?
在它还没有任何形象、概念、定义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这些形象、概念、定义就是“名”。
它的形象、概念、定义,是何时被制定出来的呢?
在人类学会思考之后!
当人类对自然变化、事物形态有了特定的概念、定义时,万物就出现了。
所以,道应该是指宇宙的运行状态或法则;而万物之母,指的则是人类的思维,即“思考能力”。
比如懵懂无知的孩童,他是绝无可能天生知道蛇有毒的,在大人告诉并描述蛇的可怕之后,这条奇怪的东西就在他的脑海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所以,作为人类而言,要想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应该经常保持无思考的状态;要想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就要保持理性的思考。
为什么要将“欲”和“思考”联系起来呢?
比如,金子就是一块金属,但是如果你将它的现实价值与你的生活状态放在一起思考,那么,试图拥有它就会成为一种合理的解释。假如你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需要驾驭这种生活的金子数量就要不断的增加。
这就是欲望一旦被放纵就难以控制的运作模式。
比如,别人瞅了你一眼就是瞅了你一眼,你非要把它与自己被冒犯联系起来思考,那么“你瞅啥”就会成为一句脱口而出的质问。假如你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其强烈,那么这种质问很快就会变成一种愤怒。
这就是负面情绪被恶化的逻辑!
道的奇妙与虚幻也好,现实的真实与体验也罢,它们都不过是同一个来源的不同状态,都是变化莫测的。
但是,在这不可莫测的变化之中,却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这正是它的奇妙所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无论你如何定义事物的概念、形象,它们的对立面都会同时出现。就像我们教孩子什么是美,什么是善的时候,自然会用丑和恶来对比,否则你就无法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因此,在我们知道什么是美、善的那一刻,丑和恶的概念也同时植入我们的脑海。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皆是如此,比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
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呢?
看你怎么定义了。
就拿国人的审美而言,非洲的部落公主算不算美?
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那些有道之人在生活中绝不会被事物的某一个面相迷惑,也不会刻意把所有的面相考虑周全,就是为了做事而做事,不过度解读不刻意分析,单纯做自己爱做的事,爱自己所做的事。
有需要,就尽力而为,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成功不是目的,只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失败不是结束,只是一段经历的体验。
如此一来,人生哪有什么失败可言,又何来成功一说?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把人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在生活中就不会意乱情迷、争名夺利;不把拥有别人趋之若鹜的东西当成自己满足感的来源,就不会生出强烈的占有欲;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内心就不会变得躁动不安。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
万物归一,本是同源,除非人为刻意,欲望使然,哪有什么鸿儒白丁?
就如我们教育孩子,将来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如我们激励自己,我一定要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能不能冷静的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非要成为一个其他的人,而不是成为自己呢?
为什么非要成为一个你不是的样子,而不是做好你本是的样子呢?
如果你非要变成你本没有的样子,那么就需要更多外在的内容来成就它,于是,一切你本没有的东西就会变得弥足珍贵,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它,只是,得到了仍不知足,得不到又心灰意冷!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有道之人是怎样面对生活,经营人生的呢?
控制欲望,按需而取;不求更多,但求知足。避免不切实际的思考制造过多的欲望,养成这样的习惯,即使你聪明绝顶也不会步入歧途。
保持这样的状态,没有你解决不了的人生问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