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QQ群,随便发个红包300块
小学生QQ群,随便发个红包300块
“我拿了35块,谢谢老板。”近日,南岸的李女士翻看儿子手机时,发现一个孩子班级的QQ群。起初她以为这个群只是孩子们交流用的平台,可是当她翻开了聊天记录后却大吃一惊,里面竟然有十几个孩子们发的红包,有的金额竟然有300元。
“我们成年人在微信、QQ上发红包,也不过是十几块钱,甚至还有几分钱的时候,孩子们动辄上百元的红包,真的对吗?”李女士说。
孩子发红包令她咋舌
今年35岁的李宇在某物流公司上班,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她都要把儿子照顾得舒舒服服的。今年暑假,为了奖励孩子,她特地买了一部苹果手机送给孩子。开学后李宇和孩子约定,电话不能带到学校去,只能在写完作业和周末玩。
上个周末,李宇的朋友请客吃饭,特意让她喊上老公和娃儿。席间,儿子去上厕所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桌上,李宇听见手机一直在响,“我随手点进去看了一眼,都是他们班上的同学在聊天,有几个还是邻居我都认识。”突然,一条红包记录让李宇有些好奇。
“一点开,我发现抢到的红包单个就有36.7元,总额300元!”李宇感叹,大人耍红包也不过就是几块钱,孩子们出手也太阔绰了。李宇发现QQ群里每周末都会有人发红包,金额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最多的时候有300元。“难怪他最近耍手机都躲着我呢。”
回到家,李宇喊来孩子询问。“他看见我发火了,告诉我群里发红包都是出于好玩。”儿子告诉李宇,大家发的红包基本上都是零花钱和压岁钱,也有自己抢了别人的红包后攒下的。
希望孩子能学会理财
李宇私下和几个邻居讨论了这件事,对于红包该不该发和怎么教育孩子,大家都有不同的观点。
“孩子发个红包没什么,只要不用这些钱去弄黄色的东西就好了。”家住南坪的汪妈觉得发红包无可厚非,只要引导好孩子,不要数额太大就好了。“毕竟孩子也是一个圈子,互相发红包仅仅是图个乐,应该没有那种显阔的心理。”
不过,李宇并不认同汪妈的观点。孩子们抢红包,其实是成年人的生活折射。而且,对发大红包的同学,其他人纷纷以“老板”“大哥”相称,无疑会增加他的虚荣心。家长最好是引导孩子做一些更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游戏,比如运动、社会实践活动。
发红包主要因为好玩
2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南坪附近的几所小学。对于发红包的事,大多数的孩子都承认曾在班级的QQ群和微信群里发过。
“过年过节的时候,爸爸妈妈也用手机发,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陈敏小朋友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她觉得发红包也是和同学的一种交流,抢到的钱基本上都存在QQ和微信里,并没有乱花。
“我和同学最多就发个三五块钱,当然也有同学摆阔发得多。”陈敏告诉记者,除了发红包,小学生里也流行效仿成人的一些游戏。“像那些网络游戏,我们也玩的,而且如果玩得好,会让同学觉得很厉害。”
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景然 黄晔
教育专家 正确引导是关键
对于小学生之间互发红包一事,南岸区天台岗小学南湖校区教导主任赵文强说,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大概年龄在9—10岁,这个年纪正是儿童走向少年的过渡期。孩子既有儿童的好奇心,又具有少年对存在感的追求,因此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举止。
同学之间热衷于玩QQ红包,出手阔绰地给同学发红包,这些行为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攀比,给家长带来负担。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尽可能地制止学生继续玩这类游戏。
重庆市教科院副院长王纬虹比较认可一些家长的观点,“玩QQ红包,也不是黄赌毒,不必太过担心。”
不过,王纬虹表示,家长应该搞清楚孩子发的红包钱是从哪里来的,引导他们这些钱还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出孩子更好的建议,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
理财顾问 可培养理财意识
中国人民银行巴南中心支行货币金银科的张巧宏科长,最近正在组织中小学人民币知识读本教师培训会,对于学生理财的问题,张科长坦诚的说,对中小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在国外已经普及,但在国内尚不多见。
据了解,在英国1/3的儿童有银行账户;德国用理财童话为孩子们打开金钱之门;法国孩子在幼年即开启家庭理财课程;以色列重视对孩子智慧与责任的培养。
“现在,不少学校在引导合理使用压岁钱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张科长说,如在数学课上指导孩子认识人民币,了解金钱价值的基本概念。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的理财意识渐强,可以试着向他们传授理财知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积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理财观和价值观,懂得感恩、诚信、责任、勤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