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电视纪录片。
该片通过每集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一共有三季。
该片第一季每件文物的介绍都采用流行技术辅助制作。以“何尊”为例,由于其深埋于地下3000年,外部已被严重锈蚀,底部的铭文已经氧化黯淡,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细节,分集导演在摄制中采用了3D扫描技术和全息传存拓技术。
第二季在制作层面进一步加大多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采用高精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多光影采录技术、表面微痕提取技术、数字拓片、数字线图、多光谱采集等 ,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 。
第三季创作组针对每件国宝的特点、设计专属的视觉体系。三维采集技术、微痕提取技术等,该片更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基于不同的文物,研究方法不同、认识角度各异,或者采用8K技术呈现文物的艺术细节;或者以沉浸式体验回归历史现场;或者以大数据算法模拟书法真迹,让观众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改过往国宝难以接近、束之高阁的威严感,以文物传播文化、以文物梳理文明,从而实现了“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的价值追求。纪录片所普及的不仅是文物,也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画风虽然轻松,但态度却足够严谨、认真。如在介绍贾湖骨笛时,纪录片以带有水墨画风的仙鹤动画引出这支骨笛的诞生,而笛子演奏家吹奏出“1000年前的声音”、“最远古的声音”的片段,更让观众对这穿越数千年的笛声,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通过“微纪录”表达方式,让沉静的国宝“开口”讲述传奇,向观众展现了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和精彩故事,是一次古代文明与时代潮流的完美结合,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以问题驱动,以回复国宝留言为引导,融合基础学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唤起孩子对中华文明的感官认知;通过古老的文物激发孩子们对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