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70幅传世书法长卷高清版,让你一口气看个够,建议收藏起来学习!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70幅传世书法长卷高清版,让你一口气看个够,建议收藏起来学习!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行书作为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流畅自然、灵活多变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70幅传世书法长卷高清版,让你一口气看个够,建议收藏起来学习!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行书作为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流畅自然、灵活多变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古帖中蕴藏着丰富的书法智慧,通过临摹这些经典法帖,不仅可以提升书法技艺,还能深刻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本文将重点介绍《伯远帖》以及其他几件经典行书作品,探讨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学习意义。

《褚摹兰亭序》长卷,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经典行书作品概览

2.1 《褚摹兰亭序》

《褚摹兰亭序》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临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该帖纵24厘米,横88.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褚遂良,字登善,唐代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褚摹兰亭序》以其笔法精妙、结构严谨、气韵生动而著称,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之一。

《虞摹兰亭序》长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2 《虞摹兰亭序》

《虞摹兰亭序》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临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该帖纵24.8厘米,横57.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虞世南,字伯施,唐代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虞摹兰亭序》以其笔法细腻、结构严谨、气韵生动而著称,是虞世南的代表作之一。

白玉蟾草书《竹轩铭》卷高清本

2.3 《竹轩铭》

《竹轩铭》是宋代书法家白玉蟾的草书作品。该帖纵25.7厘米,横82.5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白玉蟾,字如晦,号海琼子,宋代著名道士和书法家,以其草书作品著称。《竹轩铭》以其笔法奔放、结构自由、气韵生动而著称,是白玉蟾的代表作之一。

北宋_王诜《行草书自书诗》

2.4 《行草书自书诗》

《行草书自书诗》是北宋书法家王诜的行草书作品。该帖纵26厘米,横138.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王诜,字晋卿,北宋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以其行草书作品著称。《行草书自书诗》以其笔法多变、结构自由、气韵生动而著称,是王诜的代表作之一。

北宋王诜《烟江叠嶂图卷》,纸本,绢本,26×138.5cm。上海博物馆藏

东晋 王珣《伯远帖》(长卷)

董其昌《东方先生画赞碑》

2.5 《东方先生画赞碑》

《东方先生画赞碑》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行书作品。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以其行书作品著称。《东方先生画赞碑》以其笔法细腻、结构严谨、气韵生动而著称,是董其昌的代表作之一。

董其昌《行书宋之问诗》

2.6 《行书宋之问诗》

《行书宋之问诗》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行书作品。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以其行书作品著称。《行书宋之问诗》以其笔法细腻、结构严谨、气韵生动而著称,是董其昌的代表作之一。

董其昌《临苏黄米蔡卷》

2.7 《临苏黄米蔡卷》

《临苏黄米蔡卷》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临摹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作品。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以其行书作品著称。《临苏黄米蔡卷》以其笔法细腻、结构严谨、气韵生动而著称,是董其昌的代表作之一。

高二适《致章士钊“兰亭论辩”手稿》1965 28cmX134cm

2.8 《致章士钊“兰亭论辩”手稿》

《致章士钊“兰亭论辩”手稿》是现代书法家高二适的手稿。该手稿纵28厘米,横134厘米,创作于1965年。高二适,字适之,现代著名书法家,以其行书作品著称。《致章士钊“兰亭论辩”手稿》以其笔法细腻、结构严谨、气韵生动而著称,是高二适的代表作之一。

高二适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高清翻墨本长卷

三、古帖中的行书艺术价值

3.1 技术层面的价值

这些经典行书作品不仅展示了书法家们高超的笔法技巧,还体现了他们在结构布局、节奏韵律等方面的深厚功底。通过临摹这些作品,学习者可以逐步掌握行书的基本笔法和结构规律,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例如,《伯远帖》中的笔法细腻、线条流畅,是初学者学习行书的绝佳范本。

3.2 艺术层面的价值

古帖中的行书作品不仅是技术上的展示,更是艺术上的创作。这些作品通过笔墨的运用,传达了书法家们的情感和个性,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笔法精湛,更通过文字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是行书艺术的巅峰之作。

3.3 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经典行书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作品,可以深入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褚摹兰亭序》和《虞摹兰亭序》不仅展示了唐代书法家对东晋书法的传承和创新,还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景象。

黄庭坚砥柱铭长卷清晰版

黄庭坚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如何有效临摹古帖

4.1 选择合适的法帖

临摹前,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法帖。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法帖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经典作品。选择法帖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吸引力且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的作品。

4.2 细心观察与分析

临摹前,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原帖的笔法、结构和布局。可以将原帖放大,仔细研究每一笔的起收、转折和连带,理解其中的规律和特点。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把握原帖的精髓,为临摹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逐步临摹与对比

临摹时,可以先从单个字开始,逐步过渡到整篇作品。每次临摹后,都要与原帖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可以使用透明纸覆盖在原帖上,进行描红练习,逐步提高临摹的准确性。

4.4 注重心态与习惯

临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耐心。在临摹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急躁和焦虑。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等,这些都对提升书法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黃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长卷高清本

黃庭坚松风阁诗长卷高清本

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 》[纸本 35.8×329.6cm

明代 蔡羽 临解缙诗卷(1)

明代 陈九德题仇英《归汾图》,楷书,纵26.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 王铎临兰亭

五、结语

古帖中的行书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摹这些经典法帖,不仅可以提升书法技艺,还能深刻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伯远帖》、《褚摹兰亭序》、《虞摹兰亭序》、《竹轩铭》、《行草书自书诗》、《东方先生画赞碑》、《行书宋之问诗》、《临苏黄米蔡卷》、《致章士钊“兰亭论辩”手稿》等作品,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希望每一位书法爱好者都能在临摹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一名书法大家。书法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和文化的传承,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书法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明代解缙《草书自书诗卷》

明代王宠《自书五忆歌》 纸本 草书

明代祝允明《草书手卷曹植诗四首》

明代祝允明行楷《洛神赋》

清代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卷

清代乾隆《泥金书四得续论》

日本空海《金刚般若经开题》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局部) 纵33.8厘米,横130 厘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宋代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并跋

苏轼书《归去来兮辞》全本【点击图片看清晰原图】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卷纸,纵25.7cm,横82.5cm,辽宁博物馆藏

唐 冯承素《摹兰亭序》长卷

唐_贺知章草书《孝经》全图

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图),中国国家图书馆。

唐代孙过庭《书谱》墨迹全图(拼接) 长卷

王铎《草书赠郑公度草书诗卷》

王铎24岁行书《酋长违常》

王铎草书《为葆光张老亲翁书》诗卷 1065年作 纵30厘米 横364.5厘米

王羲之《十七帖》完全图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

鲜于枢《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完全)

鲜于枢草书册页《醉时歌》

徐渭《女芙馆十咏》长卷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日本中村不折氏曾藏墨迹全本

杨守敬

元_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

元代鲜于枢《老子道德经卷》纸本 楷书 纵26.7厘米 横642.5厘米(一)

元代鲜于枢草书《杜甫魏将军歌》长卷

元代赵孟頫临《十七帖》

赵秉文《赤壁图卷题诗》纸本,原图纵高51.9厘米,横长3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秉文《赤壁图卷题诗》纸本,原图纵高51.9厘米,横长3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行书十札卷》十通尺牍合装卷

赵孟頫《前赤壁赋》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67岁作《相州昼锦堂记》卷 32.5x173.4 台北故宫

赵孟頫楷书《杭州福神观记卷》,纸本,楷书,纵34.2cm,横797.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耷《西园雅集》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帖凡64行,共462字

祝允明草书云江记长卷高清本

王铎草书长卷赠郑公度草书诗册 清晰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

单行版

【1】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

【2】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3】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

【4】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

【5】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

单字版

伯远帖

九、《伯远帖》——东晋王珣的行书杰作

1.1 《伯远帖》的背景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的行书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共五行,计47字。《伯远帖》是王珣写给其从兄王穆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从兄的思念之情。王珣,字元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与其父王洽并称“二王”。

1.2 《伯远帖》的艺术特点

《伯远帖》以其自然流畅、结构严谨、笔法多变而著称。王珣的行书笔法细腻,线条流畅,字与字之间连贯自然,富有节奏感。整篇作品既体现了行书的灵动性,又不失楷书的规范性,展现了王珣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3 《伯远帖》的历史价值

《伯远帖》不仅是王珣的代表作,也是东晋行书的典范之作。该帖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后世研究东晋书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伯远帖》的流传过程也颇具传奇色彩,曾经‬多次易主,最终被收入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国宝级文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