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一段辉煌的复仇励志故事,真相竟是因为通奸?
《赵氏孤儿》:一段辉煌的复仇励志故事,真相竟是因为通奸?
前言
前些年热播的电影《赵氏孤儿》,让人们了解了发生在春秋霸主晋国的一段跌宕起伏的复仇故事,也让大家了解了人性的光辉和邪恶。
然而,电影毕竟商业元素太多,为了吸引观众,势必会加入很多抓住观众眼球的情节。

《赵氏孤儿》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史书中“赵氏孤儿”的故事真的如电影描绘的这般精彩绝伦吗?
“赵氏孤儿”,史书称“下宫之难”,赵氏因此事件而几近灭门。
然而,这场灾难的背后原因竟是一场为人不齿的通奸?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戏剧和不同史书中关于“赵氏孤儿”的不同记载。
《史记.赵世家》记载:隐忍十五载的光辉复仇
太史公的《史记》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书中记载了先秦至西汉初期的历史,是后代史学家研究历史绕不过去的经典著作。然而,司马迁在著写《史记》时,加入了很多的个人色彩,使枯燥的历史变得耐人寻味的同时,也令人们对某些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些许疑惑。下面先看一下《史记.赵世家》关于此段历史的记载。

太史公司马迁(图片来自网络)
1.赵盾奇怪的梦,似乎预示着不祥之事将要发生
赵盾的父亲赵衰早年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自始至终不离不弃,一直伴随重耳左右。重耳身边“有士五人”,而赵衰居于首位,随重耳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辅佐重耳夺回晋国君位,重耳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配图来自网络)
赵衰在辅佐晋文公时,低调谦逊。晋国的三军六卿,郤毂、郤溱、狐毛、栾枝、先轸等人皆为赵衰所荐。上军将狐毛死后,赵衰接替进入六卿行列。狐偃死后,赵衰成为晋国执政大臣。自此成为晋国赵氏的第一位宗主。
赵衰死后,其子赵盾继承其位,他在朝中利用强势手腕,震慑诸卿,巩固统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

赵盾—影视剧照(图盘来自网络)
赵盾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他甚至作为晋灵公的全权代表,与齐昭公、宋成公、鲁文公、卫成公、陈共公、郑穆公、许僖公、曹共公在郑国的地盘——扈地结盟,史称扈之盟。可见当时赵盾的权力如日中天。

晋灵公-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赵盾权倾朝野,晋灵公也对他忌惮三分。晋灵公在位期间荒诞残暴,草菅人命。为此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迫于赵盾权势,当面称是,然而私底下依然我行我素。为了解除威胁,晋灵公多次派人刺杀赵盾,甚至还放恶犬扑咬赵盾,幸亏赵盾的车右提弥明与灵公阵中有一人叫灵辄的拼死保护赵盾,赵盾才得以逃脱。

配图来自网络
赵盾为躲杀身之祸,被迫“流亡”。然而,流亡之地未到,其弟赵穿就派族人杀了晋灵公。虽然这事赵盾摆脱不了干系,但是其一向位高权重,又深得民心,尽管有弑君之嫌,却依然回国主持朝政。他随后拥立晋文公之子黑臀(晋灵公叔父),让他继位晋国国君,是为晋成公。
话说有次赵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先祖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继而又破涕而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对此疑惑不解,就专门为此进行占卜。结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但后来又恢复了。赵氏的史援认为这个梦是凶兆,赵盾的过错会应验到他儿子身上,到了他孙子那一代时,赵氏家族则会更加衰落。
2.奸臣作乱,导致“下宫之难”
晋成公六年,赵盾去世,其子赵朔继承赵盾爵位,此时赵氏依旧风头无两。然而,赵氏由于之前权倾朝野,必然树立了不少政敌,家族辉煌的表面下,仇人也在寻求报复时机。

赵朔-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不久后,晋成公去世,其子晋景公继位。晋景公三年,赵朔率领晋国下军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上进行了战争(即邲之战),战后赵朔娶了晋成公姐姐赵庄姬为夫人(司马迁记载)。

赵庄姬-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赵氏的政敌屠岸贾,早有屠灭赵氏之心。屠岸贾在晋灵公时就很受宠,等到晋景公继位后,更是官拜司寇。
也就是在赵朔娶妻的同一年,屠岸贾打算谋反作乱,于是他就想了个借口:惩办之前杀死晋灵公的罪犯。由于此事牵扯到赵盾,屠岸贾于是四处煽风点火,他私下召集诸将,并对他们说:“灵公被杀,赵盾当时虽然明面上不知道此事,但是他的弟弟赵穿弑君,怎么可能跟他没有关系,我看他就是贼首。做臣子的杀了君王,他的子孙竟然还能在朝为官,该怎么惩治他们呢?我看应该诛杀他们!”

屠岸贾-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韩厥站出来反对道:“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面,咱们的先君成公都认为他无罪,于是没有杀他。今天诸位要杀他的后代,这压根就不是先君的意思,你们今天真这样做了,那就是滥杀无辜。滥杀无辜,你们就是乱臣贼子!况且你们要诛杀赵氏这样的大事都没有跟国君商量,把国君蒙在鼓里,你们目中还有君王吗?”屠岸贾不听,执意要灭赵氏满门。

韩厥-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韩厥于是急忙将此事告诉了赵朔,谁曾想赵朔竟不肯逃。他对韩厥说:“你肯定不会灭绝我赵氏后代的,有你在,我死而无恨了!”韩厥答应了赵朔的请求,他于是称病在家,不理事了。
随后,屠岸贾不到朝中请示,便擅自带领诸将杀入赵氏族人居住的下宫,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不是长平之战的赵括)、赵婴齐,并把赵氏宗族通通杀光。赵朔的夫人是成公的姐姐,此时已有身孕,便跑到了晋宫躲了起来,这就是“下宫之难”。
3.义士相助,孤儿获救
话说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这时他就对赵朔的好友程婴说:“你作为赵朔的好友,为啥没有慷慨赴死?”程婴此时便说:“我知道赵朔的妻子如今怀了身孕,如果能有幸生个男孩,我就抚养他长大,让他继承赵氏血统;如果生的是个女孩,我再随赵朔去死不迟。”

程婴-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没过多久,赵朔妻子分娩,生下了一个男孩。此事让屠岸贾知道了,他便去宫中索要这个孩子。赵庄姬将孩子放在袴裆里,并暗暗祷告说:“我赵氏宗族真的该绝,你就哭吧;如果天不绝我赵氏,你可千万别哭!”,等到搜寻的人来了时,这孩子真的一声没出,总算逃过了这次灾难。
然而,程婴知道屠岸贾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他们没搜到这个孩子,屠岸贾肯定不会就此收手,他势必还会带人来搜,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到时候又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抚养这个孤儿长大,并让他继承赵氏爵位,和现在就去死,哪个难?”程婴说:“死太容易了,立孤这件事不好办啊!”公孙杵臼说:“赵氏先君待你不薄,你想报答他们,那么就由你来做难事吧,我来做容易的,就让我先去死吧。”于是二人细细谋划,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公孙杵臼-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他二人找了一个别家的婴儿,给婴儿包上了华丽的襁褓,并与婴儿一起藏到了山里面。不久后,程婴下山,去见屠岸贾,并对诸将说:“我程婴没本事,不能存立赵氏的遗孤。如今我叛变了,谁能给我千金,我就把这孩子的藏身之地告诉他!”诸位将士听了他的话都很高兴,屠岸贾给了他一千两金子后,便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见了程婴,故意骂他道:“程婴,没想到你是这种卑鄙小人。当初下宫遭难,你作为赵家好友,赵家先祖待你不薄,你不肯随他们赴死,跑来跟我商量藏匿赵家这个孤儿,今天翻脸就把我卖了;你就算没本事存立他,也不能出卖他啊,你个无耻小人!”于是抱着孩子哭喊道:“苍天啊!老天爷啊!赵家的这个孤儿有什么罪啊!我求求你们别杀他,就杀我公孙杵臼一人可以吗?我求求你们了!”然而诸将哪里肯听,将公孙杵臼和这个孩子一并斩杀了。杀了二人后,诸将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赵家从此绝后了,便高兴的下山了。

《赵氏孤儿》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真正的赵氏孤儿其实一并被藏在了山中,程婴此后便随这个孩子一直藏匿在一起。
4.君王生病,赵氏孤儿借机复位
十五年过去了,有一天,晋景公突然生病了,他就去卜了一卦,卦象显示:“有伟大功业之人的后代,没有遂其意,是他在作怪。”于是景公就拿此事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此时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对景公说道:“有伟大功业之人的后代,在晋国绝嗣的,那不就是赵氏嘛!赵氏祖宗从中衍开始,都是嬴姓,中衍的相貌还挺特别,是人面鸟嘴。到了殷朝,辅佐殷帝大戊,一直到周朝的天子时,赵氏一族都是很有名望的。传到周幽王、周厉王时,因为此二王残暴无道,仲衍的后嗣叔带就离开周朝到了晋国,服事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世世代代都立有功业,未曾绝祀。而今惟独到了你这,却灭掉了赵氏宗族,全国的人都为之悲哀,所以此事显现在了龟策上。我看这事还是君王你自己拿主意吧。”
景公问韩厥:“赵氏现在还有子孙后代吗?”韩厥就将当年赵氏被灭以及赵氏孤儿如何存活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怎么谋存并复立赵氏孤儿的事情,并将赵氏孤儿接到宫里藏了起来。

赵武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景公先让韩厥带兵入宫,以保不测。等诸将入宫来问候看望景公病情时,景公依仗韩厥人多势众,胁迫诸将并召见了赵氏孤儿,他说,此子乃当年的赵氏孤儿,名曰赵武。诸将此时逼不得已,纷纷表态(甩锅):“当年下宫遭难,都是屠岸贾一人的作为,他假借君主您的命令,并命令我们群臣去办。不然,哪个敢去作乱? 君王您有了小病,我们正打算请求存立赵氏后嗣,而今有了您的命令,那更是遂了我们群臣的愿望了。”
景公于是召唤赵武、程婴出来遍拜诸将,诸将便反过来与程婴、赵武一同攻打屠岸贾,并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又将赵氏原有的封地及爵位还给了赵武。

《赵氏孤儿》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5.程婴死义,义绝千古
等到赵武二十岁,行了弱冠之礼,程婴见赵武终于长大成人,于是他辞别了诸位大夫,并对赵武说:“昔日下宫遭难,赵氏族人及亲朋好友都能慷慨赴死,我不是贪生怕死不能死,我是想着保存赵氏的后代,如今你已成年,也把当年赵氏失去的位置和封地争了回来,昔日你爷爷赵盾待我不薄,我如今功德圆满,我要去地下向赵盾和公孙杵臼报告了。”
赵武听闻立马痛哭起来,磕着头坚持请求道:“您把我养育成人,我愿一辈子劳苦,做牛做马来报答您,为您养老送终,您怎么就能这样忍心而离开我去死呢。”程婴说:“万万不可,昔日公孙杵臼以为我能办成这件事,所以慷慨赴死,留我独活世间,今天我不去地下与他相见,他会认为我没有把此事办成!”于是拔剑自杀而亡。
赵武此后为程婴服齐衰三年,并为程婴设立祭坛,春秋两季祭祀他,万代不绝。
如今,在陕西省韩城市西南10公里的高门原堡安村东南的古寨内,还保留有三座墓地,传闻就是春秋时期,赵武、程婴、公孙杵臼之墓,故名"三义墓"。

三义墓(图片来自网络)
《左传》记载:一场荒唐的叔叔与侄媳通奸引发的惨案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荡气回肠,令人读来不胜唏嘘。既佩服公孙杵臼的大义赴死,又感慨程婴的负重前行,此段故事似乎颇具小说的侠义之风。
在《赵世家》中记载的“下宫之难”发生在晋景公三年,然而在太史公《史记.晋世家》中的记载却是,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杀死了赵同、赵括兄弟,并且灭亡他们的家族。韩厥说:“怎么能忘记赵衰、赵盾当年的功劳,使他们断绝香火呢?”于是晋君就让赵氏庶子赵武继承赵氏,并且封给他城池。

更加不同的是,《晋世家》记载中“下宫之难”还有一段桃色事件在里面,这个记载倒是与《左传》的记载非常相似。
那么,同一个故事却有不同的版本,这里是不是司马迁对此事进行了演义呢?我们不得而知,下面是《左传》中的记载,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1.赵姬和赵庄姬
《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衰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当他们流亡到翟国时,翟国人把叔隗、季隗两姐妹分别嫁给了赵衰和重耳,也就是说重耳和赵衰此时成了连襟。
赵衰与叔隗生子赵盾,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为了感谢赵衰的帮助,就把女儿嫁给了赵衰,此女史称赵姬。
赵衰与赵姬又育有三子,分别是赵同、赵括、赵婴齐。赵姬知道赵衰在翟国还有一对妻儿,于是主动提出要迎回他们来晋国享福。

赵盾回到晋国后日渐受重用,为了报答自己的“小妈”,赵盾向晋成公建议,重用了赵姬生的三个儿子,使三人同样位列晋国大夫。
后来赵盾的儿子赵朔,迎娶了当时晋景公的妹妹庄姬,赵氏继续与晋国公室联姻,此女子后世称为赵庄姬。然而,在《赵世家》中,司马迁却将赵庄姬记载为晋成公的姐姐,也就是晋文公的女儿,依照辈分来看,似乎是将赵衰之妻赵姬与赵庄姬弄混了,想来应是太史公的笔误了。
2.赵盾去世,赵氏危矣
公元前601年,年仅50余岁的赵盾撒手人寰,指定由郤缺执政,其子赵朔任下军主将。赵盾生前独霸晋国朝政二十余年,为晋国留下了分崩离析的朝政与土崩瓦解的霸业,还有那个他一手经营扶植,却已成众矢之的的赵氏家族。
赵盾去世后,曾经被赵盾打压多年的栾氏、郤氏,伺机报复赵氏。可巧,赵氏内部出了个大事——迎娶了晋景公妹妹的赵朔,天不假年,很早就去世了。

赵庄姬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597年,晋国与楚国发生战争。赵盾的同父异母弟弟、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私自留好退路,没有帮助赵同、赵括,此事引起了两位兄长的强烈不满。
赵朔早死,赵氏在朝堂的话语权受到严重打击。此时赵氏兄弟又不和,赵氏家族地位危在旦夕!
3.难忍寂寞,与小叔私通
由于赵朔去世的很早,留下公主赵庄姬年纪轻轻就守寡了。公主内心有点小寂寞,身体就很诚实地勾搭上了叔叔赵婴齐,其实吧,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多了去了。然而,赵氏毕竟是晋国名门望族,这种桃色新闻发生在自己家中,女主角还是已故赵氏掌权人的老婆,晋国的公主,你说这丑闻劲爆不劲爆?作为赵氏长辈,赵婴齐的两个兄长实在看不下去,加之之前对赵婴齐的不满,他们一怒之下,将赵婴齐赶出晋国,放逐到了齐国。

赵庄姬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赵婴齐其人虽然作风不检点,但智谋却要强过两位兄长,他请求兄长原谅他,并提醒说如果他不在,栾书将会作乱。话说栾书在鞍之战中尚且还是下军将,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居然成为了一把手、中军将,可见此人甚有手段。然而,二位兄长不听赵婴齐劝说,执意将他赶到了齐国。最后,赵婴齐也是客死在了齐国。
4.恶人先告状,赵氏满门被杀
失去了情人的赵庄姬自然怀恨在心,决心为自己的情人复仇,她带着赵朔的遗孤,跑到哥哥晋景公面前,诬告赵同、赵括欲图谋反。而伺机报复的栾氏、郤氏趁机为赵庄姬作证,这基本上就坐实了赵同、赵括谋反的罪名。
于是,晋景公派军攻占了赵氏的下宫,赵同、赵括被满门抄斩,赵氏惨遭灭族。惊恐万状的赵庄姬哪里想到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悔不当初,只得带着赵朔的儿子赵武跑到晋景公的宫中,才幸免于难。这场赵氏的灾难,便是“下宫之难”。

配图来自网络
5.韩厥仗义执言,赵武承袭爵位
赵同、赵括被杀后,晋景公想把赵氏土田赐给祁奚,祁奚推辞了。同时韩厥出来为赵氏说话,他说:“赵氏先辈赵衰、赵盾,都是功勋之臣,他们的功业岂能抹杀?若让功臣无后,只怕会寒了众人的心啊!”晋景公觉得有道理,于是又立赵武为赵氏宗主,并归还了土田。
以上就是《左传》中所记载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没有凶恶的屠岸贾,没有侠义的公孙杵臼和程婴,也没有波澜曲折、荡气回肠的故事。只是晋国内部公室与强卿之间的一场权力博弈,没有哪一方特别神圣高尚,能以所谓的道德情操标榜。
总结
《左传》中的记载与《晋世家》的记载相似度很高,“赵氏孤儿”故事的本来面目很可能与之最为接近。然而,为什么《赵世家》版本的“赵氏孤儿”能够广为流传,并被改编成戏剧、曲目甚至电影呢!

配图来自网络
个人觉得,原因可能是来自多方面的。晋国内部为了为国君避嫌,很可能将这件事的责任算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身上,以表明国君的“圣明”;至于后世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氏族人为了顾及祖上面子也更倾向于编制一个族人可以接受的“谎言”,来表现赵国祖先的得国不易。
这便是《赵氏孤儿》不同史书下的两个版本,有不同观点的朋友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