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潮汕民俗,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多?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潮汕民俗,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多? 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多 语言差异影响文化交融,特别是西方文化。 潮汕人有哪些风俗习惯 潮汕人外出习俗穿着

潮汕民俗,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多?

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多

语言差异影响文化交融,特别是西方文化。

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多

潮汕人有哪些风俗习惯

潮汕人外出习俗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潮汕人(英文名:Teochew people,Hokkien),即明清时期所称河洛人,近代所指潮州人,当代民系学里所指河洛民系、潮州民系、潮汕民系,系历代从中原南下福建后迁入粤东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当代绝大多数潮汕人以潮州话(也称”潮汕话”,简称潮语,近似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为母语,现集聚于海内外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常住潮汕本土的潮人约一千万,常住国内其他地区的潮人超一千万,迁居海外的则有一千多万,故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该群体在海内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近代以来享有盛誉,为各国元首所重视。

潮汕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以”爱拼才会赢”为座右铭,他们在各大领域尤其是商界成就显著 。故早在上世纪初便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

潮汕地区的前身是有着共同语言及民俗文化的潮州八邑地区 ,即今潮汕三市(1991年,汕头市 分置为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头市)和丰顺县,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另在过去的定义中还分布加入潮州第九邑大埔县、漳州市南部。

近年来,潮汕三市已逐步落实同城化,并讨论构思规划潮汕城际轨道。2013年3月,关于合并潮汕三市并升级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提案已提交全国两会讨论。2014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会长兼主席陈经纬再度提案,建言潮汕三市合并 。

潮汕人有哪些风俗习惯

潮汕风俗红白事礼仪

这是一种传统的做法,已成习俗。

潮汕风俗参加丧事后回家一定要洗仙草水,因为在潮汕人眼里,丧事是白事,洗仙草水后意在不把污秽的东西带回家,也不让不吉祥的东西付着在参加者身上。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心理慰藉!

方圆说潮汕习俗

潮汕人在满十五岁就要出花园,表示已经长大成人,不是小孩了,潮汕各个地方习俗叫法不同,

潮汕的习俗有哪些

在广东潮汕地区,一直以来,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举行一个成人仪式—-出花园。

意思是说:你从今天起来,就从花园出来了,你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

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

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

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

”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

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

”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

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

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出花园习俗,潮汕各地也略有不同。

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没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潮安县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要换新衣,穿红皮屐,围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圆和“顺治”钱);当日要躲在房子里。

除拜公婆神,还要拜花公花妈。

男出花园者,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鸡,女者用母鸡,要请亲族吃酒菜。

澄海县风俗与潮安县大体相同。

饶平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

该县黄冈镇十五岁男女,凡经算命先生卜卦而不给出花园者,仅举行简单仪式,给孩子穿新衣,另买一只猪肚子煮熟让孩子躲在门后吃,俗称“换肠肚”,然后拜别公婆神,将香炉丢弃。

揭西、普宁、惠来的出花园者,当天要吃炒猪肠猪肚,并邀请小朋友于地下围着“胶掠(竹箕)”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肠肚”,与童年告别。

揭西县出花园者之家要给亲友赠送酵)踝、鸡鸭,亲友回敬布匹。

揭西县客家没有出花园风俗,但一些靠近“福老”地区的乡村受影响,也有此俗。

当地客家的成人礼在21岁时举行,称过21岁生日,不叫加冠礼也不叫出花园。

海陆丰地区也有出花园风俗。

公平镇出花园者的年龄定在16岁。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15岁“束发”“成童”,即少年成年加冠礼在20岁,女子成年“及笄礼”在15岁;各少数民族男女成年礼的年龄各有不同,一般在18~20岁之间。

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给15岁者举行成人礼,说明将成人岁数提前。

潮汕地区过去的成人加冠礼,府县志多无记载,惟清嘉庆《澄海县志》有载,谓时在男子结婚之前,家人为其预备冠巾,冠巾由族长授予。

举行仪式时,由赞礼的人致祝词,然后加冠。

此俗仅在士大夫家庭中偶有举行,平民无此俗。

女子则在将嫁时,用笄把头发簪上成髻,就是及笄,不论贵贱都这样做。

上述记载可以说明,加冠礼不同于出花园,潮汕的成年礼已为出花园所代替。

当代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于1983年在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提到潮汕的出花园是一种特殊的成人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