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与子同袍是什么意思(岂曰有衣与子同袍)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与子同袍是什么意思(岂曰有衣与子同袍) 前几天被日本华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语刷屏,这几天又学到一个新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其实这句话是出口转内销,来自4000多年

与子同袍是什么意思(岂曰有衣与子同袍)

前几天被日本华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语刷屏,这几天又学到一个新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其实这句话是出口转内销,来自4000多年前的《诗经》

字面意思: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愿意和你同穿一件衣服!

诗句出自《诗经·秦风》,原为一首战歌。

当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楚国不敌。于是向邻国提出求援,但是周围的晋国和齐国兵力皆只能维持自救,纷纷拒绝了楚国的求助。

万不得已,楚国向秦国提出求助,并派出一名王牌说客申包胥。

为什么说他是王牌说客呢?因为如果楚国没有派申包胥出马前往秦国,那楚国恐怕要被灭国了。灭国与否,就在这个男人一念之间。而申包胥只用了三招搞定了秦国,让秦哀公同意援救奄奄一息的楚国。

第一,血肉之亲。

申包胥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孙。说到底,秦国和楚国还是有点亲戚关系的,也正因为春秋时期,楚国和秦国守望相助,有着紧密亲缘关系,才得以在众多小国中得以立足。这也是申包胥选择向秦国求助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申包胥极佳的政治眼光。

但是单有亲戚关系还不够,不值得秦国集举国之力,冒着被外攻的风险来帮助弱小的楚国。这时候,秦哀公还没被说服。

第二,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吴国异常凶悍,连兵力强盛的楚国也被一举击败。秦国当时尚未变法,依然被吴国压制。

秦哀公不知道要不要摊这浑水。

犹豫之间,咱们的说客申包胥给了第二大招——唇亡齿寒。

他说,现在吴国势力如此高涨,团灭我们这种小国不是什么难事。不过啊,你可要担心了,一旦楚国被灭,那么吴国下一步魔爪就会伸向你们秦国了!如果您现在出兵楚国,就等于在自救啊!

如图,秦国和楚国当时接壤,地缘位置十分关键,所谓唇亡齿寒,一旦楚国全军覆没,吴国旗开得胜,军心一定,秦国的地位岌岌可危。

如此一来,威逼加上利诱,秦哀公的决心大大动摇。

第三,诚以待人。

据说这申包胥孤身前往秦国,就像当年伍子胥离开楚国一样,壮士断腕般,毅然决然。他不分白天黑夜奔波前往秦国,走啊走,连脚指头都肿起来了,膝盖早就破皮流血了,黑夜异常寒冷,他没有什么暖身的工具,只能用衣服包裹住全身,像乞丐一样,十分落魄。

当使用完前两招失败后,申包胥使用了最后一招——“真诚”

他站在秦哀公家门口,抱着柱子大声嚎哭,七天七夜,滴水未进,怎么赶都赶不走。路过的人们之间一个乞丐状、衣衫褴褛、蓬头散发的人在秦哀公门口,连忙议论纷纷。

秦哀公也十分无奈,这大过年的多闹心啊。

但是另一方面又非常感动,如此忠心真诚的人为国家用尽心机,熬尽最后一滴心血,这已经不算什么技巧了,这是实打实的真心实意。在国家存亡的命运之前,个人命运又何足挂齿呢?

最后,秦哀公被打动了,急忙让申包胥觐见,并且给他念了一首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后来被记录在诗经中,在当时相当于一首动员令,是念给自己的战士听的。

申包胥听完泪流满面,在秦哀公面前一连磕了9个响头,他已经完全了然秦国的心意——

我们和你们即将面对共同的敌人,哪怕我没有准备好出征用的衣物,但我也愿意和你同穿一件衣服,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如今,这句话重新翻新,也拥有了相同的意义。

湖北有难,八方相助,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一种秦人彼此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战友情怀。

《无衣》是我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诗,它的全文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的格式很鲜明,一共三段,三段之间以复沓的形式,展现了一种军人的气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第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为:

怎么能够说没有衣服呢?如果没有衣服的话,我愿和你同穿一件衣服。

这里的“无衣”之衣,其实是指战袍。

如果你没有战袍,那么我们就同穿一件衣服,然后毅然决然地出征,一起上战场杀敌。

这首诗所表达的精神就是如此。古代长期施行府兵的传统,平时在家务农,战时应大王之诏出征前线。

战友之间,彼此相亲相爱,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这种豪情壮志是今天的我也会不由得赞叹的。

《无衣》出自《诗经·秦风》。秦人的那种气魄在诗歌中彰显无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