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中的无上密是什么?
《妖猫传》中的无上密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妖猫传》是根据日本著名作家梦枕貘的《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编而来的电影。谁谁君觉得要想更贴近原作的了解本片,了解无上密,我们得从了解日本的志怪文化入手。
问题一,猫妖代表什么?
在日本志怪文化中,“猫妖”是个很有趣的鬼怪形象,虽然它并没被列入日本三大国妖之类,但对于日本的影响却相当广泛深远,也是在民间被认为最接近现实的妖怪。另外,在日本较为传统的一些志怪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猫妖”也一直被刻画成为身前备受欺凌和委屈的怨灵打抱不平的复仇者形象。在一些流传很广的"化猫“传说和影视作品中,通常会见到以下几种套路:
其一:家臣被认为有谋反之心,砍下了人头。他饲养的家猫将他的人头叼回到母亲家中。母亲看见儿子被杀,心里非常的痛苦,一边悲叹着上吊自杀,一边将这份怨念化身到家猫身上,向藩主报复。
其二:一个男人在爱妾和妻子之间厚此薄彼,于是被忽略的妻子在死时化作猫,吃掉了他的爱妾,然后变成爱妾的模样对男人进行报仇。
其三:猫妖在世为人时备受欺凌,化猫后攻击不善待自己的人,便在这个人吃饭时,以人声与他对话,倘若他答应了猫妖,猫妖就会将这个人吃掉,然后转化成此人的肉体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
以上种种,妖猫的形象其实都是由怨念堆积而成的。再看回《妖猫传》电影,这只妖猫的怨念就是白龙为杨贵妃的冤屈鸣不平所致。

问题二,驱邪师是做什么的?
驱邪师这个职业其实在世界各国都有,也常被用到大小屏幕上。但不得不说,无论欧美、国内的驱邪师,愿意站在妖祟的视角去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始终只有岛国驱邪师,岛国的驱邪师是在驱邪过程中表现得最人性化的。(若你想找影片证明,《午夜凶铃》、《怪化猫》、《虫师》不胜枚举,在这儿就不一一赘述了。)
回到《妖猫传》上也是如此,由白龙幻化成的“猫妖”,当空海这样级别的驱邪师面对他时,“临兵斗者阵列前行”这样粗暴简单地斩杀模式显然不是他的路数,怎样才是一位驱邪师真正的慈悲为怀呢?空海得放低自己,帮助怨灵,摆脱其留存在俗世中的怨念,化解心中郁积,让他们重新投胎做人。
明白了以上这两个问题点,师父让空海不远千里,到大唐找到摆脱俗世痛苦的方法,所谓无上密的第一层意义便可以解开了,即——并非为己,而是为千千万万,因不甘不舍,不能解开心结,无法好好转生的怨灵做好“放下”这门功课,让他们放下怨念,不再痛苦。
所以,当谁谁君看到网上有人解读的无上密是:长安青龙寺主持惠果阿阇梨对空海这个异国他乡来中国求教的弟子倾囊相授,把唐密的各种教法传给了他;无上密是从“糊涂-明白-混沌-通透”的大智慧......当然,这些都是佛教中至高至深的人生大话题,但谁谁君觉得若结合本片主旨的话,它们却未必是最合适的答案。
影片中,与空海一同乘船的母子,让空海悟到了些许平静。对比在惊涛骇浪下“吓得要死”的空海,这个母亲却只要怀里的婴儿睡得安稳,就毫无畏惧。这一幕真是像极了禅宗里的开悟。
可是你想过没有,也许母亲早已经知道孩子死了,但她全当孩子只是睡着了?我们不妨将这对母子跟白龙与贵妃的故事相呼应。最后母亲抱着孩子坐在竹筏上漂往云端,也许就是代表母子都往生去了西天极乐世界了。影片中的空海,无论是作为驱邪师还是一个求道的和尚,他要做的就是帮助妖猫放下怨念,不再被仇恨控制,让他远离生死二边。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很具有禅意,化成妖猫的白龙对着自己的尸身说:“我不是那个身体很久了!”空海紧接着回了一句:“这也是她(杨贵妃)想对你说的!”自此白龙犹如醍醐灌顶,彻底放下,离开了猫身,化作白鹤飞走了。这象征着戏里的人物对世间一切爱与恨、生与死、苦与乐......种种“二边见”的超越。因为在佛家那里,本无生死,一切皆空,能放下就是超越生死的无上密。

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拿那对母子做文章,前边我们提到的“母亲早已经知道孩子死了,但她全当孩子只是睡着了。”和白龙接受了杨贵妃的死不同,白龙接受的是现实,这位母亲接受的是自欺欺人。若说白龙做到了“放下”,这位妇人则恰好是“放不下”,这不更是深不可破的执念,与刚才我们已经揭开的无上密第一层意义“放下”背道而驰了?
不错,谁谁君觉得这无上密更为隐性的第二层含义恰恰正是这“执念”二字。
“执念”体现在杨贵妃赠予唐明皇那秀有玉奴二字的荷包里。她明知“尸解之术”有假,依然愿意牺牲自己,帮助爱人,一同完成这个骗局,原因是她对爱情的执念,这爱甚至不必面对一个特有的对象,所以世人不该说杨玉环为李隆基牺牲,杨玉环甘愿牺牲自己,只因为她相信爱情。

与她同样有执念的是李白,李白对美人有执念。他写《清平调》的时候还没见过贵妃,高力士命他写首赞美人的词,他也摇头晃脑肯定地说,这世上没有美人。但对美人的执念却是烙印在他灵魂中的,不然他不会在写下“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时眼中噙泪。美人只活在诗人的臆想中。

当然,能将执念最集中体现的,还有我们的主角白居易。而白居易的执念则在浪漫。不用说他几次三番地为李隆基给予杨玉环的三千宠爱歌颂感动,也不用说他不壹而三抗拒甚至逃避造成杨玉环死亡的残酷现实,我们可以说,只有他的《长恨歌》能活,只有男人对女人的浪漫情怀能活,他白居易才能不枉白活。

给个理由,说服自己,让自己得以在执念里活。
或者,找个借口,解脱自己,让自己安心在放下中死。
谁谁君想这世上的人,谁不是在用一生参悟着这道无上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