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最后一次回归:中国的失落与徐树铮的短暂辉煌》
《蒙古最后一次回归:中国的失落与徐树铮的短暂辉煌》
徐树铮(1869年—1927年),江苏无锡人,北洋军阀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与政治人物。他的一生跨越了晚清、民国初期和北洋军阀的政治风云,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充满争议的历史遗产。徐树铮凭借其军事才能在北洋政府中崭露头角,但其政治性格的缺陷和外交上的软弱,使得他在中国现代史上未能真正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在与冯玉祥的政治斗争中,最终悲剧性地死于枪下。本文将从徐树铮的军事起步、政治生涯、蒙古问题、以及与冯玉祥的恩怨等方面,详细叙述他的一生与历史背景。


徐树铮
一、晚清时期的军事起步
徐树铮出生在清朝末年的江苏无锡。年轻时,他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西式军事知识。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朝军队的惨败促使中国开始进行军事改革。徐树铮通过镇压义和团运动,逐渐在军界崭露头角,成为北洋政府的核心军事人物之一。他的军事才能使得他在北洋政府的升迁之路较为顺利,特别是获得了军队的支持。
二、北洋政府的崛起与政治博弈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民国成立,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北洋政府的混乱和军阀割据。徐树铮作为北洋政府的重要人物,凭借与袁世凯的关系,迅速在军政界占据一席之地。袁世凯称帝事件后,徐树铮并未完全支持袁世凯的称帝计划,而是与其他军阀联合,进行政治合作。尤其是在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出现了剧烈的内部分裂,徐树铮便进入了与其他势力的博弈之中。
府院之争
在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经历了所谓的“府院之争”。这一时期,徐树铮与段祺瑞的政治博弈尤为激烈。段祺瑞代表的“院派”与徐树铮代表的“府派”围绕着民国政权的掌控展开了长期的争斗。段祺瑞为人刚毅,力图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稳定的中央政权,而徐树铮则凭借军队实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军阀的合作,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辅助段祺瑞三造共和
段祺瑞作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控者,在当时尝试三造共和,意图通过多次修宪来强化政府中央集权的地位。徐树铮在这一过程中支持段祺瑞,通过军事手段辅助段祺瑞巩固政权。这一时期,徐树铮展现了自己在政治上的灵活性,但也显现出其在政治斗争中缺乏独立的主见,更多是依靠外力和军事力量来维持自身的利益。
三、蒙古问题:收回与丧失

蒙古收回的背景与过程
徐树铮在收回蒙古方面有一段历史性的成就。自辛亥革命后,蒙古开始寻求脱离中国的独立,尤其是1911年,蒙古宣布脱离清朝,开始独立行动。在这种背景下,徐树铮作为北洋政府的军事指挥官,在1915年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外交谈判,成功地将蒙古重新纳入中国的控制范围。
1915年,徐树铮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与俄国的外交博弈,在蒙古问题上获得了胜利。通过军事压力和外交妥协,他一度成功打击了蒙古的分离主义势力,使得蒙古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表面上看,徐树铮在这一过程中赢得了不少国际赞誉,然而,外部势力的干涉使得蒙古的归属问题依然复杂,未能彻底解决。
蒙古丧失的过程
尽管徐树铮曾成功收回蒙古,但由于外部势力,特别是苏联的支持,蒙古的独立运动没有被彻底遏制。1921年,蒙古在苏联的支持下宣布独立,脱离了中国的控制。徐树铮未能有效应对苏联的干预,导致蒙古最终失去控制。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徐树铮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失败,也反映了他在外交上的软弱和缺乏长远眼光。
四、徐树铮的功绩与过错
功绩
1. 军事才能: 徐树铮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尤其在收复蒙古、平定地方叛乱等方面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2. 蒙古问题的暂时解决: 1915年,徐树铮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成功将蒙古重新纳入中国的控制,为中国维护了领土完整。
过错
1. 外交软弱: 徐树铮在面对外部列强干预时,过于依赖外交妥协,尤其在蒙古问题上未能采取强硬态度,导致蒙古最终失去控制。
2. 政治孤立: 徐树铮未能有效利用自身的军事和政治资源来稳固自己的政权,最终被冯玉祥等军阀排挤,未能在北洋政府中实现更大的政治理想。
五、与冯玉祥的恩怨
冯玉祥的崛起对徐树铮构成了直接威胁。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张作霖事件”,并通过一系列军事手段,最终将徐树铮排除在北洋政府的核心之外。冯玉祥以改革名义推进了一系列政治动作,而徐树铮未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冯玉祥与徐树铮之间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徐树铮的失势,并为他最终的死亡埋下伏笔。
六、徐树铮的枪杀与结局
1927年,冯玉祥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最终决定铲除徐树铮。徐树铮被冯玉祥的部下秘密软禁,并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被枪杀。徐树铮的死标志着他在北洋政府中的彻底失败,也象征着北洋军阀时期政治斗争的血腥与残酷。
七、外国人的评价
外国人对徐树铮的评价较为复杂。英国外交官威廉·马尔凯尔(William Markham)曾评价道:“徐树铮是一位有才华的军事指挥官,他在战场上勇猛果敢,屡屡取得胜利。然而,在政治上,他过于依赖外部势力,尤其在蒙古问题上,他未能坚决捍卫中国的利益。”
法国学者皮埃尔·杜波依(Pierre Dubois)则认为:“徐树铮的军事成就不可否认,但他的外交妥协和对列强的过度依赖,最终让他未能成功维持中国的完整和稳定。”
八、总结与个人观点
徐树铮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辉煌与失败。作为一位具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他在收回蒙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处理外交和内政问题时的软弱,导致他未能有效稳固国家的利益。与冯玉祥的政治斗争最终让他失去了权力并死于非命,这不仅是徐树铮个人的悲剧,也是北洋军阀时代动荡政治的缩影。
徐树铮的一生,既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决断力,又暴露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缺乏长远眼光和独立思考的短板。若他能在外交上采取更坚决的态度,或许中国的历史进程会有不同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