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萱:一个华尔街女孩的面考实录
许子萱:一个华尔街女孩的面考实录
许子萱,4岁接待武侠小说大师金庸,17岁在新东方任职教SAT,21岁参加江苏《非诚勿扰》录制。
12岁赴美读书,最终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主修金融和战略管理。以千封邮件,数百通电话,三周内被美林、高盛、摩根大通等二十多家纽约投行通知面考,最终锁定美林纽约投行,随后进入华尔街排名第一的地产行业组。
华尔街的黎明,从来都不是静悄悄的。三周,20多场面试,来往于安娜堡、纽约。
2019年5月,纽约的初夏中央公园,嫣红姹紫,阳光灿烂。树荫儿映在地面上,时明时暗。如谜一般吸引着为它奔赴而来的人们,在梦想与时光的蹉跎下,引导着人们奋力前行......
纽约中央公园
01
大学意味新开始
从2019年5月第一次参加高盛参访,正式打响了她在华尔街求职的开场。不过那天摆了个乌龙,看错邮件,将下午5点看成了凌晨5点。
凌晨5点的高盛,星光闪烁,天空是一片深沉的黑,但华尔街并不静悄悄,对于许子萱来说,心情却是极好的,这里是她年少时的憧憬之地,也是她此后人生喜乐挥洒的期盼之地。
在这片繁华的大都市上,记录了她从华尔街求职到后面的实习期间的心中历程和人生收获。
许子萱出版书籍
时光回到2015年,1997年出生的许子萱此时也不过十九岁的年纪,这年,她在佛罗里达读高三,正面临着严峻的大学选择。
美国的大学申请就像一场南征北战,从一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少则数十字,多则数百字的申请作文,押韵式的自我推荐,发刁球式的频频面试,每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至少需要练习3遍,修改几十次才竣工,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以考取上了密歇根大学安娜堡而落下帷幕。
迈入大学后,一切重新归零,从头开始。在美国的教学,就好比如中国的古话:“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大学里,工作需要自己找,校友邮件要自己发,社交需要不间断的联系,电话需要不停地沟通。
02
高效安排时间,预埋成功伏笔
在美国大学,懂得安排好时间的人,才是笑到最后的人。
大二时,许子萱在纽约第五大道的一家精品投行实习,而大三就是求职季,所以在大二便要一边实习一边求职,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三个小时,天没亮就出门,夜里回家便是披星戴月。常常是踩着高跟鞋,行色匆匆,小跑式地跑向办公楼,这也是纽约的上班文化一大特色,时间紧张又急迫。
纽约中央火车站是上下班的必经之地,繁忙、华丽是曼哈顿城最重要的部分
在大二的春假,许子萱申请到了到纽约参观最大的10个投行、私募基金公司和谷歌,并与在职校友进去交流,在美国,校友交流的社交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华尔街面试,除了硬件要求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这些宽厚和轻薄都会在面试中被观察和判断出来。这就需要平时学生在大学里自行积累。
许子萱从大一就开始联系了各个投行的校友,因此她此次的到来,里面的校友基本都能叫出她的名字。她需要在交流的过程中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任职部门及个人信息。眼观六路,每一天都要充盈的思维和体力。求职的这一个过程,结识了不少投缘的人生导师以及扩大了自己在纽约的人际关系网。
03
面试中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面试的走向
在华尔街,常用的面试形式分在三种:一是技术性问题,二是行为性问题,三是案例学习。而案例学习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主要考察面试者的临场反应。每一场面试,都要记住在职者的名字、背景和聊过的话题,拿到他们的名片,给他们留下一定的印象,才算是完成任务。
面试官通常在简历上停留不会超过18秒,筛选的过程很简单:没听过名字的学生,证明没有花时间与在职员工交流过,对公司感情不够,不看;学校招聘不够亮的不看;GPA平均成绩不过关的不看;没有足够的实习经历的不看。
筛选剩下的就看简历上求职者的附加项特点了,通常有趣的特点爱好,往往能留住面试官的眼球。
2017年参加《非诚勿扰》节目剧照
而许子萱因为参加过2017年的江苏台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而吸引了面试官的关注。毕竟她才21岁,是当期《非诚勿扰》的嘉宾中年纪最小的一位。这个过程被她放到了简历的附件,成为了她的点睛之笔。
特别注意的是,在面试前的简历,是一门挑战课,里面需要呈现事件的进行时和完成时。这里有一个金融界里极其出名的“电梯游说”,这个来源于麦肯锡的一个客户经理事件而得来。即给30秒简短的作一个自我介绍,介绍自己从选择这个行业到即将毕业,把你的实习经历连接起来,一气呵成的作答。
04
鸡尾酒面考
纽约有三句名言:纽约不缺酒;纽约人不缺故事;纽约和纽约人,处处教你学做人。
当许子萱在参加美林证券面试那天时,最后一场面试,面试官是刚下飞机过来的,满是疲惫,随意提问到:“有什么是关于你的有趣特点?或者说,有什么是不在你的简历上的?”
当面试官看到许子萱的附件上写的是:“有调制鸡尾酒的爱好时,一扫疲意,问了一个与投行完全不相关的问题:”你最喜欢的鸡尾酒是?“
”必须是玛格丽特。我会调十种不同口味的玛格丽特。”
“鸡尾酒之后,你知道它的故事吗?”面试官点点头,又问道。
看来同是识酒之人,鸡尾酒成为了俩人之间的共鸣。就这样,许子萱通过了美林证券的终面,同时还收到了RBC(加拿大皇家银行)面试官的电话,通过面试,于当晚参加庆祝RBC的晚宴。
但实际上这也不是普通的晚宴,如果当晚表现不好,RBC是有权再次决定人去留的,从入场到上酒的这二十分钟里,众多的话题都离不开酒,而许子萱对红酒和鸡尾酒有过少许研究,赢得了当晚招聘组总负责人马修的赏识,也让她为顺利入职加分不少。
而此时,许子萱通过面试,则意味着她开始有了反选的权利,可以选择去或不去。在千封邮件,数百电话,20多场面考,终于缘定美林,把留下纽约的希望点亮。
从12岁一开始的语言关到慢慢适应纽约的文化关,从一开始12岁在餐厅8美元到华尔街的雄厚薪水,这一递进就是这一路成长 、一路增值的最好见证,正是这种人生升值让许子萱无惧于之后的漫长华尔街考核,在压力之下不断成长。
从广州新东方,到纽约华尔街,从获得胚胎到获得天启。来过,绽放过,终有轻舟越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