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党旗飘扬映云岭丨杨善洲:一片林 一生情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党旗飘扬映云岭丨杨善洲:一片林 一生情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

党旗飘扬映云岭丨杨善洲:一片林 一生情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2011年感动中国对杨善洲同志的颁奖词,也是他这一生的写照。



地处保山市施甸县南边的大亮山,是杨善洲家乡最高的山。小时候,母亲常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到集市上卖,大亮山养活了他一家。



在日后的岁月里,杨善洲亲眼看到曾经长满大树的大亮山,一点点变秃变荒。他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说:“一山一山都砍光了,多可惜呀!我们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绿洲!”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他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退休的第四天,带着从各方调集的15个人,雇上18匹马,驮着被褥、锅碗瓢盆、砍刀镢头,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开始了。



“好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上山几年,杨善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夜深人静,常常听到他阵阵咳嗽声从毡棚里传出。



1992年,林场建起了砖瓦房,职工们首先想到了杨善洲,可他死活不住:“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给年轻人来住吧!”最后他硬是把房子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自己仍住在毡棚里,这一住就是9年。



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这下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他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大亮山变成了聚宝盆。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了国家。“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现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这是杨善洲说过的话,也是他一生的坚守。



自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辈子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在职期间,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兴修水利设施,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他对群众满怀深情,常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却对自己的家人严格要求,从没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



2010年10月10日,杨善洲因病逝世,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为他们的老书记送行……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杨善洲的敬重与怀念,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演播:徐权 董明


撰稿:管昕 范龄文 陈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曹译文

责任编辑:管昕 阮爱丽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