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早的宗教
人类最早的宗教
人类最早的宗教。称为原始宗教。宗教需要具备信仰内容(教义)信仰对象(神灵)、信仰程式(礼仪)、信仰主体(教徒与教会组织)四个因素。原始宗教比较幼稚,它没有明确的信仰内容,没有明确的教义。最初只是崇拜自然,因为自然界出现刮风、下雨、地震、洪水、大火等现象,使原始人类感到惊奇和神秘,因此产生对灵魂和鬼神的崇拜。一切成熟的宗教,他们的信仰必然体现在一套完整的信条之中。
但原始宗教缺少这些信条,只有一系列的神话而已。原始人认为到处都有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日有日神,月有月神,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守护神”,这种情况被叫做“泛神主义”。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私有制,有了战争,取得胜利的民族或部落就宣布自己的神是“大神”或“最高的神”,“泛神”就逐渐变成了“一神”。
原始宗教礼仪的方式主要是祭神和巫术、占卜等。祭神时要献上食物或战利品,祭司们要唱颂史诗,赞扬神的功绩,还要跳舞奏乐来“娱神”。巫术和占卜是用某种手段乞求神的保佑和指示。放风筝在原始时代本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在风筝上画各种鬼脸,作为瘟疫、灾难的象征,放上天后把线割断,表示灾难已经随风飘走。把牛的肩胛骨或乌龟壳放到火里烧,从烧出来的裂纹来判断吉凶,这是原始时代流行下来的占卜。
原始宗教没有现代宗教那样繁杂和固定的礼仪程式,全部落或全民族都是信仰者,仪式由专门的祭司或巫师们承担,他们在部落里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