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阿三、棒子、毛子,海外各国的绰号怎么来的?中国外号更不可思议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阿三、棒子、毛子,海外各国的绰号怎么来的?中国外号更不可思议 引言 说起“阿三”“棒子”“毛子”,你可能会觉得粗俗,甚至带点火药味儿,但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 别急,

阿三、棒子、毛子,海外各国的绰号怎么来的?中国外号更不可思议

引言

说起“阿三”“棒子”“毛子”,你可能会觉得粗俗,甚至带点火药味儿,但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

别急,往下看,你会发现这背后不仅是语言的事儿,还有帝国的历史、民族的恩怨,甚至是网络的一点小幽默。更神奇的是,中国居然被叫“兔子”,听起来软萌,其实硬得很!

“红头巾阿三”:警棍一挥,绰号就来了

1900年前后的上海,是个十里洋场的万国租界地。东洋人刚走,西洋人就来。上海人看尽列强翻云覆雨,嘴皮子自然也练得溜。可最早背上绰号的,不是洋人,是那些戴着红头巾、操着洋腔的印度警察。

当时英租界的管理者为加强控制,引进了大量印度锡克教警察,在上海英租界负责维持秩序。穿着军装、缠着红头巾,在街头挥舞警棍,驱赶路人,态度嚣张。在老上海人眼里,这副模样像极了戏台上装神弄鬼的丑角。

这些印度警察中大部分人只会英语,不会中文。每次盘问行人,第一句总是以一句蹩脚的"I say"开头。久而久之,“I say”就变成了“阿三”。

而在上海方言里,“阿”字是昵称,但搭配数字“三”,就带了点调侃甚至鄙夷的味道——什么“瘪三”“十三点”“猪头三”,总之都不是什么聪明的正面角色。

“棒子”:这是高丽使团随身标配

“高丽棒子”这个绰号,是清朝文人正儿八经记录在册的老词。

康熙年间,朝鲜国派出使团前往中原进贡,路过辽东。随团的,不只是文官武将,还有一大群身穿粗布衣、干杂活儿、随时伺候差遣的仆从。他们就是“高丽棒子”的最早模板。

据清代王一元所著《辽左见闻录》记载:朝鲜使团中“奔走服役者谓之棒子”。什么意思?就是给使团端茶递水、抬箱送物、牵马开路的,统称为“棒子”。

这些人的随身物品常常是棍状工具,用于赶牲口或辅助行走。加之他们社会地位低下、文化程度不高,被清人一视为“低能、木讷”的代表,与“木头人”“木鸡”一类词在意象上十分接近。

不过仅凭这点,并不足以让“棒子”成为一个跨世纪的贬义标签。真正推动这个词流入民间、变成骂人的,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东北——一个政权混杂、民族摩擦频发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在东北建立。朝鲜人因受日本人控制,大批迁入东北,成为伪政权下的重要劳力和附属武装。他们中一部分人甚至直接投靠日本,参与治安、镇压、侦缉等行动,在中国人眼里,这群人就是标准的“二鬼子”。

而这些朝鲜籍警察手上没有枪。日本人不放心他们,只发木棍。于是,那根棒子,从工具变成了权力象征。他们拿着棍子横行街头,对中国百姓呼来喝去,颐指气使。更有甚者,动辄用棒子行凶。百姓心中的怨气,自然就和“棒子”一词绑定了。

从“罗刹”到“毛子”:大毛的毛,其实不多

现在一说“毛子”,大多数人脑子里浮现的,是普京骑熊的梗图,或者电视剧里的苏联大兵。但“毛子”这个称呼,起初可没这么“可爱”,它的前身是“罗刹”。

1643年,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部族迎来了一批不速之客——由哥萨克军官瓦亚里·波雅科夫率领的132名俄国远征军。他们一路从西伯利亚挺进,是来抢粮的。

他们第一次在达斡尔村屯发动抢掠,却被当地人打了个落花流水。粮食没抢到,人倒死了不少。眼看过冬无望,波雅科夫干了件骇人听闻的事:他公开下令,允许士兵吃异族尸体以活命。

这个举动彻底震碎了黑龙江土著的三观。他们想起佛经里的“罗刹国”——传说中专吃人的鬼怪,便将这群哥萨克兵称为“罗刹”。

从此之后,凡是来自俄国的,都被称为“罗刹人”。这个名字在清朝官方文献中也屡见不鲜,成为对俄国的惯用称谓。与之并行的,还有民间版本——“毛子”。

“毛子”最早在东北地区兴起,是“毛熊”的简称。传说中,俄罗斯人身高体壮、满脸络腮胡、毛发浓密,像北方的灰熊一般。但实际上俄罗斯人并不都“毛”。普京本人发量稀疏,东欧运动员也并非个个毛发旺盛。

可自从普京骑熊图走红之后,这种形象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与“阿三”和“棒子”不同,“毛子”这个称呼背后有战争的沉重。中俄在清朝边疆的多次冲突,包括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等,都让中国人对沙俄殖民印象极深。

到了近现代,中苏关系跌宕起伏,从“同志加兄弟”到珍宝岛对峙,情绪也随之波动。“毛子”这个称呼时而被压制,时而被调侃,反映的正是中俄之间复杂的战略关系。

从“龙的传人”到“我兔”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自己是龙的传人,是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神物化身。但自打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一只耳朵长长、牙齿短短的动物悄悄爬上了舞台中央——“兔子”,成了中国的新代号。

你没看错——不是“熊猫”,也不是“龙腾九天”,而是“我兔”,一个反差感十足的外号。

要说这“兔子”是咋蹦出来的,得先从那看不懂的简写说起。台湾论坛喜欢用“TG”代指中国大陆政府,而最具自嘲精神、最懂怎么让对岸破防的大陆网友,久而久之就把“TG”谐音成了“兔几”。一群“兔几”干仗、发言、出征,于是“兔子”这一叫法就在圈内流传开了。

2011年,正好是农历兔年。也正是那一年,军事类论坛上涌现出大量以“我兔”自居的段子、分析、兵棋推演。比如铁血论坛、超级大本营、天涯国际观察板块,开始频繁出现“兔子如何收拾鹰酱”“我兔空军吊打岛国舰队”等帖,既热血,又带点喜感。

前有天涯社区的文章《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把新中国称为“兔子国”;后有《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画片,用兔子、鹰酱、毛熊、脚盆鸡等动物形象,讲述了中国革命时期以及建国后的一系列事件。

那兔子形象,咋就这么受欢迎?首先,它“萌”。毛茸茸、小个头、看起来人畜无害。比起俄罗斯的毛熊、美国的秃鹰、英国的约翰牛、法国的高卢鸡,中国这边弄个兔子,立马在人设上显得克制又和平。

但这“兔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你要是敢欺负,它就给你“蹬腿”“咬人”“炸窝”,一看温顺,其实反击起来比谁都狠。这正好契合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以小博大、隐忍蓄势、精准出击,兔子外壳下的“战狼内核”,成了网络上最具辨识度的符号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我兔”的语言风格,总是带着浓烈的反差感:一句“兔子发飙谁都挡不住”,可能下面配着的是辽宁舰、歼-20的高清美图;一句“兔子不急也会跳墙”,其实是高超音速导弹试射成功的新闻配图。

到了2015年后,兔子形象更进一步衍生出“兔军”“兔导”“兔航母”等标签,在军事迷、饭圈迷、二次元圈子里开枝散叶,甚至有人开始画“兔子版中国军人”同人图,一手拿旗、一手持枪,萌中带狠。

不像“阿三”“棒子”“毛子”这些由他人强加、带有殖民或贬义的标签,“兔子”是中国人自己起的、自己玩的、自己认的。

兔子,不是吓大的。它蹲在那,眼神安静,但耳朵在听,后腿在蓄力。等风来时,它一定是跑得最快,跳得最高的那个。

参考资料

“高丽棒子”本义补证-文化杂谈-2016-11-18

网民为什么会把中国称为“兔子”-澎湃新闻-2015-08-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