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中的鲜活面孔:从走向世界,到构建世界
国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
“我希望女儿在通过成人门的时候,不是口袋里装了一叠名校录取通知书,而是能够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知道自己读书为了什么,知道如何传递自身价值的实心人。”一位高三学生的父亲说。为了找到理想的教育模式,他开启了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他的女儿小学期间就换了四所学校,其中包括本土学校、国际学校等。
这位父亲与孩子求学的故事,被呈现在纪录片《视界·讲述国际学校里的100个故事》(以下简称《视界》)中。这部纪录片目前正在持续更新,由央视网和新东方国际教育合力打造,试图通过对国内各具特色的国际化学校的深入探访,展现国际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的多元化实践。“教育”是一个永不褪色的热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也在悄然改变。家长从过去专注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到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希望他们不仅学会知识,更能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健全的人。这种转变,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不谋而合。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的有机融合,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融合中外教育优势的国际化学校,则为这一理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关注。与此同时,伴随教育“路径”的增加,“十字路口”也必然增多。在多元的信息与选择面前,一些问题也亟待被思考:通过教育,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果教育通往幸福,那如何定义幸福?教育除了帮助学生升学,还将怎样为他们的人生奠基?《视界》纪录片里的故事,也许能为正在寻求答案的人提供一些启发。1 体育与学习同等重要 2024年10月,慕尼黑秋风瑟瑟。施坦贝尔格湖面上的气温降到了5℃。风况多变,风速一会儿达到了20节,一会儿又戛然而止,考验着湖面上帆船水手们的技巧和心智。在这场德国国际J70帆船锦标赛里,难得地出现了一队中国高中生的身影——梁泽彤和她的三位队友,是当天湖面上唯一的青少年队伍。由于本届赛会取消了青少年组,一起同台竞技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职业队伍,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的士气。他们熟练地调整索具、舵盘与身体重心,合力操控着帆船,在水面上轻盈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