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上的帝王风云——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前世今生
内蒙古历史上的帝王风云——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前世今生
深挖家乡历史趣事,古今史事,继往开来
2024年3月2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在西安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和科研系列成果。研究结果显示,北周武帝宇文邕36岁英年早逝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食丹药导致砷中毒,引发系统性疾病。
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陈马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出土文字材料显示,墓主人为北周武帝宇文邕和突厥皇后合葬墓。从墓中发现了宇文邕的遗骸。
宇文邕(543年~578年),小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宇文邕是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是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四月,宇文护在连废宇文觉和宇文毓两个皇帝的情况下,18岁的宇文毓被拥立为皇帝。
宇文邕总结了两位哥哥的悲剧,即帝位后忍辱负重,十三年后,利用宇文护的防备松懈,趁其不备,一举剿杀,终于拿回军政大权。
宇文邕亲政后,锐意改革,他具备一位明君的特质∶一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他亲政后,将处理政务当作第一要务,整天批阅奏章、听取汇报、审理案件,似乎从来不知疲倦;还将统一天下视为己任,加强部队的战备训练,他本人经常亲自率领军队演习,跋山涉水,亲力亲为。
二是艰苦朴素,克已复礼。他以古代的圣人、贤王为榜样,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向古人学习,而且还激励自己要超过他们;他的精力根本就不放在享乐上,身边仅有十几个后宫嫔妃;他经常身穿布袍、盖布被,还下令拆除了各个宫殿的华丽装饰,不要装饰性的斗拱,殿前仅仅保留几尺高的土台阶而已。
三是他明察善断,果敢坚强。史称他"性既明察,少于恩惠",这里的"少恩惠",应当是指对群臣给予的不必要的赏赐至于对普通将士,周武帝则又是另外一个形象∶他爱兵如子,在后来的平齐之战中,当他看到一位普通士兵光着脚行军,他以皇帝之尊亲自脱下自己的靴子赏赐给了这位士兵;每次设宴款待将士们,他总是亲自端起酒杯给大家劝酒,或者亲手赏赐给将士们财物。他又非常果敢,能断大事,在这样的皇帝的领导下,北周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576年十月,宇文邕兵分七路攻齐。历时一年灭北齐俘北齐后主父子。灭齐获得的人口大约是2000万。灭掉了几世的宿敌,统一了中国北方。
史书记载,宇文邕统一北方后,他雄心勃勃准备“平突厥、定江南”,可惜壮志未酬,578年五月,宇文邕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葬于孝陵,传位宇文赟。
从2015起,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宇文邕遗骸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体内砷、硼、锑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
在宇文邕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
据史料记载,公元575年至578年4年间,宇文邕数次发病,生病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体内部病症不断积累,在皮肤表面爆发出来),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
如果宇文邕不长期服食丹药,如果他能在健康的多活10年,也许中国历史就又是一副模样。
他有可能真的平突厥,定江南,杨坚也不可能会篡位建立隋朝,唐国公有可能一生都是唐国公,被世袭下去。
历史不容假设,一代雄主宇文邕壮志未酬,只能无奈将皇位传于荒淫胡闹的宇文赟。
现在,宇文邕的容貌已复原,黑发,黄皮肤,棕色眼睛,不是唐代张籍写的“黄头鲜卑入洛阳”,宇文邕是长着一张东北亚人种的脸。
而长期争议的他的死因也真相大白,1400年的谜也彻底解开,死于长期服食丹药的慢性砷中毒。
盲目进补相当于慢性自杀呀。
不管怎样,向1400年前的老乡致敬,毕竟他为中民民族的融合和历史进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历史应该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