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八婺红色故事丨徐英:临危受命的省委书记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八婺红色故事丨徐英:临危受命的省委书记 【编者按】“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是一方具有灿烂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秀美的土地上,孕育了

八婺红色故事丨徐英:临危受命的省委书记

【编者按】“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是一方具有灿烂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秀美的土地上,孕育了一方勤劳、善良、勇敢、坚毅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中共金华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浙报集团金华分社推出《八婺红色故事之革命印记》一书,以发生在八婺大地上的红色故事为纬度,生动展现先辈先烈们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让我们见证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追寻“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徐英,原名徐胡连,又名古月、紫衡、风连,1907 年出生于武义水碓后村。1925 年在宁波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美球针织厂支部书记,中共宁波特支书记、地委委员,中共武义县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书记。1930 年8 月27 日,在杭州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刑场英勇牺牲,年仅24 岁。

临危受命的省委书记

徐英5 岁成了孤儿,由姐姐抚养长大。为摆脱贫困,19 岁背井离乡到杭州、宁波找工作。几经周折,在宁波美球针织厂当工人。上海五卅运动时,正在上海培训的徐英受到党的教育,回宁波后,他就发动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1925 年冬,由王小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先后任中共美球针织厂支部书记和宁波地委联络员、委员。

正当浙江白色恐怖日益加剧,省委机关经济十分困难之际,徐英被推选为中共浙江省委第五任书记。他面对困难无所畏惧,主持省委作出4 项决议案,及时向党中央写出6 份关于浙江工作的报告,还起草了《军事计划草案》和《农村工作方针》,给各县委、特委通报斗争情况。为打开工作局面,他的足迹踏遍全省。

1929 年4 月17 日,省委撤销,徐英再次到宁波领导革命斗争,担任中央巡视员。同年8 月,中共浙江宁波特支成立,徐英任特支书记。狡猾的反动派察觉到共产党在甬城(即宁波)的行动,白色恐怖瞬间笼罩甬城。在徐英的部署下,甬城特支的执委们纷纷到相对安全的临近县城、农村开展工作,发展基层党团组织,而他却留守在城内最危险的特支机关。因为他的睿智能干,也使蒋介石“老巢”宁波各地的革命斗争烈火重新熊熊燃起。

1929 年12 月17 日凌晨,反动派武装包围了甬城君子道三街四楼特支机关。危急时刻,徐英临危不惧,迅速烧掉党的机密文件,让反动派扑了个空。他却不幸被捕,次年被押解到杭州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4 月28 日被宣判死刑。面对死亡,徐英毫不畏惧,他说:“我为党做的工作太少,只要活着一天,就要继续斗争一天。”他利用放风的机会秘密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和领导狱中斗争。同时,他还创办了刊物《洋铁碗》,供难友学习;又创办《火花》,宣传党的“八七”和“六大”会议精神。

1930 年8 月27 日清晨,在杭州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年仅24 岁的中共浙江省委第五任书记徐英和一同临刑的18 位同志紧紧握手告别,勉励战友不要悲伤,不要流泪,坚持斗争到最后。与他们一起高呼口号,高唱《国际歌》,在狱中刑场英勇就义。徐英入狱后常勉励难友们,“法庭当战场,监狱是熔炉,陆军监狱是莫斯科大学。我们革命者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坚持与反动派斗争”。在徐英的影响下,一些出狱的难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