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之父”周有光112岁仙逝,长寿秘诀:不吃补品、不运动?
“拼音之父”周有光112岁仙逝,长寿秘诀:不吃补品、不运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 成倚贤
●—≺ 前 言 ≻—●
他被誉为“拼音之父”,创制的拼音方案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的一生跨越了四个时代,见证了中国百年的沧桑巨变,可谁能想到这位传奇人物年轻时竟是个“病秧子”?
医生曾断言他活不过35岁,但他却活到了112岁高龄,更令人惊讶的是,他既不依赖保健品,也不刻意锻炼,却能享受如此长寿,周有光的长寿秘诀到底是什么?他又是如何从一个“病秧子”,蜕变成为一代语言文字大家的?
●—≺ 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
周有光的人生历程,是一部跨越四个时代的传奇,他出生于晚清时期的江苏,成长于北洋政府的动荡岁月,青年时期经历了民国的风雨,而后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少年时代的周有光,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毅力,1923年,年仅17岁的他考入了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上海圣约翰大学。
在这所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大学里,周有光接受了严格的西式教育,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学和经济学基础,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培养了深邃的思辨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上世纪30年代,周有光与妻子赴日本留学,他们满怀热情,立志拜师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探求经世济民之道,可命运却开了一个玩笑。
河上肇被捕入狱,加之华北局势动荡,周有光不得不中断学业,踏上归国之路,回到祖国的周有光并未被挫折击垮,而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洪流中,他先后担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成为了中国经济界的翘楚。
1955年,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周有光,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点燃了他心中沉睡已久的语言文字研究的热情。
会后,周有光毅然决然地从经济学转向了语言学,并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担任要职,从此,这位五十而立的“青年”,在语言文字的汪洋大海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新。
凭借着刻苦钻研和锐利的洞察力,周有光主持编写了一套划时代的汉语拼音方案,这套方案以26个拉丁字母为基础,巧妙地解决了汉字读音的标准化问题。
为推广普通话、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拼音方案的诞生,不啻为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而周有光也因此被后人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的贡献,远不止于拼音方案的创制,他还先后出版了《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等著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字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晚年的周有光仍笔耕不辍,频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分享他对语言文字的深邃思考,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人,以他对汉语言文学的无尽热爱,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
周有光的一生,是与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从默默无闻的经济学者,到声名赫赫的语言文字大家。
他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谓“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与专注,可是什么让这个昔日的“病秧子”,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世骇俗的人生奇迹?
●—≺ 周有光的三个长寿秘诀 ≻—●
周有光的长寿,是无数人向往和仰慕的传奇,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语言文字大家,以112岁的高龄谢幕人生,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和追思,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神奇的灵丹妙药,让这个昔日的“病秧子”得以享受如此长寿?
细细品味周有光的人生,你会发现,他的长寿秘诀,不在于千金难求的珍稀补品,也不在于时下流行的养生之道,而在于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
周有光一生起居有度,作息规律,无论是风华正茂之时,还是迈入百岁之年,他始终保持着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子夜未眠,平旦即起。
这是周有光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节奏,在饮食上,周有光也秉持着简单清淡的原则,大鱼大肉从不是他的心头所好,相反,一碗清粥小菜,几个素馅包子,便能让他心满意足。
周有光的简朴,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上,更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中,在周有光看来,人生在世,诸多仪式和礼节不过是身外之物,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活在当下,珍惜眼前。
因此他提出了独特的"三不主义":不写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在常人眼里稀松平常的庆典和纪念,在周有光这里通通被省略,他用这种看似异类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也活出了生命的从容和洒脱。
如果说简单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周有光长寿的物质基础,那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则是他长寿的精神之源,历经两个世纪风霜雪雨的周有光,对生命最本真的感悟。
就是心态决定一切,纵然年少时曾身患肺结核,备受抑郁症的折磨,周有光依然选择了微笑面对人生,他用乐观和豁达,冲淡了疾病的阴霾,也冲淡了命运的坎坷。
即便是遭遇战乱流离,失去挚爱女儿,周有光也没有被悲伤和绝望吞噬,而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重新出发。
幽默,是周有光积极人生态度的另一面镜子,年逾百岁的周有光,仍然心如孩童,以天真烂漫的方式看待世事变迁,面对生命的无常,他常常自嘲说:“上帝太忙,把我给忘了,”
这种看似无厘头的笑语,实则蕴含了老者对生死的通透和领悟,正是凭借这种拨云见日的幽默感,周有光得以俯瞰世情冷暖,物我两忘,从而活出了一个坦坦荡荡、无怨无悔的自己。
除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周有光的长寿还源于他永不停歇的求知欲,倘若说好奇心是长寿的钥匙。
那么周有光无疑拥有打开这把钥匙的秘诀,即便是在弱冠之年,周有光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热情,无论是经济学的晦涩理论,还是语言学的繁复符号,他都能够全情投入,乐此不疲,而到了花甲之年,周有光更是以一颗赤子之心,重新开启了人生的学习之旅。
在100岁高龄,当同龄人大多已经陷入暮年的沉寂时,周有光却以年轻人的姿态,出现在电脑前,跃跃欲试地开通博客,学习打字。
他常常一个人在书房里伏案疾书,借助放大镜阅读各类书籍,笔耕不辍,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让周有光的生命永远充满了新鲜感和活力,也让他的思想始终处于创造的源头活水中,正如周有光常说的那样:“学习让我永远年轻,”
从简单规律的生活方式,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再到永不停歇的求知欲望,周有光以自己的长寿秘诀,为世人树立了一座永不倾颓的丰碑。
他的百年人生,既是跨越时代的历史映照,也是超凡脱俗的生命本相,那么,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你我,是否也能从周有光的长寿智慧中汲取营养,以更加豁达坦然的姿态,拥抱自己的人生旅途?
●—≺ 周有光的人生启示 ≻—●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演绎,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百年生涯,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恢弘篇章。
晚清的风雨飘摇,北洋政府的混乱无序,民国的战火纷飞,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周有光以一己之躯,一己之智,参与并书写了这些不同时期的社会图景,他的生命史,何尝不是祖国近现代史的另一种诠释?
命运的跌宕起伏,时代的风云变幻,周有光始终以乐观坚韧的心态,笑对人生的种种考验,少时的周有光,身患顽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35岁。
可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更加倔强的意志,与疾病抗争,正是凭借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周有光一次次地战胜了疾病的阴霾,走出了情绪的低谷,即便是在战争的硝烟中。
周有光也没有被苦难击垮,他和妻子历经战乱流离,失去了心爱的女儿,但依然以坚强的毅力,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念,正如周有光常说的那样:生活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而他就是以这样一种达观豁达的心态,走过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迎来了命运的花开时节。
周有光的一生,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以乐观和坚韧的品格对待人生,更诠释了简单生活的真谛,在物质至上的时代,周有光却以一种近乎苦行僧的方式,淡泊名利,寡欲简朴。
他不追求奢侈的生活,不被繁文缛节所束缚,而是以最简单质朴的方式,享受生命的本真,在周有光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内心的充盈和满足。
因此他提出了"三不主义"的人生信条:不写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却恰恰彰显了周有光对生命的通透领悟,他以简单的生活,活出了生命的本色,以朴素的心灵,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周有光的百年人生,不啻为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部励志昂扬的精神读本,他以跨越时代的人生见证,诠释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微妙关联。
以乐观坚韧的处世态度,展现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以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周有光的一生,既是一个传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时代中国人的身影。
那么,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从周有光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养分,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之中,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续写时代的新篇?
参考资料:
常州大学:2017-1-16《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终身名誉院长周有光去世汉语拼音之父享年112岁》
人民网:2012-11-1《周有光:考取圣约翰大学的点滴趣事》
人民网:2015-1-16《“汉语拼音之父”109岁大寿: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人民网:“汉语拼音之父”109大寿:上帝太忙把我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