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退居二线”干部的不甘心、不自觉伴随着无奈和尴尬!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退居二线”干部的不甘心、不自觉伴随着无奈和尴尬! 我一直排斥把免去职务,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工作形态称为“退居二线”这种说法,今天为了写这篇文章的需要,姑且再使用一

“退居二线”干部的不甘心、不自觉伴随着无奈和尴尬!

我一直排斥把免去职务,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工作形态称为“退居二线”这种说法,今天为了写这篇文章的需要,姑且再使用一次“退居二线”这个过时的词语。

根据上级领导机关要求,今年以来,笔者所在县,截止到目前已经有6个52岁以上的局委办党政“一把手”调整退出领导岗位,被“退居二线”。这些同志,基本都是在不同岗位上担任正科实职15年以上的干部,有的在2019年之前就享受了政策性副县级待遇,2019年转为四级调研员,有的从一级主任科员晋升为四级调研员。所以,这次调整之前,个别原来是四级调研员的晋升为三级调研员,原来是是一级主任科员的,晋升为四级调研员。退出正科实职岗位后,普遍成为无实职的职级公务员,也就是所谓的“退居二线”。

在退职谈话时,上级组织也没有给个人和单位明确退出职务人员必须遵守纪律制度,必须安排认领具体岗位工作和按时上下班的硬性要求,这就形成了各种“乱象”和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种情况是:新的“一把手”是本单位副职提拔替补的,和退出的“老领导”原来是上下级关系,迫于原来的从属关系,抹不开情面,任由退出职务干部“想来则来,不来则罢”,新领导也乐得清净,退出“老领导”来去自由,更不要谈及安排具体工作。

还有一种情况是:退出的“老领导”,履行完交接手序后,索性回家,从此不再来上班,过上了隐形的“退休生活”,单位同事和干部心里虽有看法和意见,但面对“老领导”和“新领导“的作为,原来都是一个单位的人,也是没办法说出口,其实说了也没用。

第二种情况是:从外单位新提拔或平级交流来的“一把手”,面对已退出职务的“老领导”,心态就很复杂,也很为难。让原“领导”回家吧又没有制度规定,留在单位又怕“余威”泛起,阻碍自己工作推动,也让干部为难。左右不得之时,也曾通过其他班子成员试探“老领导”的口气,“老领导”也很客气:如果单位同意,有事喊一声就来,主观愿意回家待命,从此也过上了所谓的“退居二线”日子。由于是单位“老领导”,其他同事和干部也没有啥可说的,算是相安无事。

第三种情况是:单位新来的“一把手”,个性突出,不顾及情面,既然自己承担了领导岗位责任,就得履行领导职责,干好工作,管好干部、带好队伍。“老领导”免了职务,退出班子,干部管理规定里就没有“退居二线”说法,就成为和其他人一样成为“职级公务员”,也就是一般干部,要一视同仁,我就得管着你,即使“老领导”年龄大了,也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岗位工作,不遵守单位制度纪律,来去自由,说不过去,必须服从管理。按照现行干部管理规定,这无疑是一种正确合适的做法,但体制现实中却很难协调一致,这样“新老领导”关系紧张,却造成班子内部隔阂和不协调,工作上,班子成员和干部在面对“新领导”被动,面对“老领导”为难,既不利于团结,也不利于工作。

第四种情况是:个别退出岗位的“老领导”退出后,有思想情绪和包袱,既不愿意回家,在单位迟到早退,又不愿意工作或传帮带,摆老资格、横挑鼻子竖挑眼,整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弄的单位乌烟瘴气,“新老领导”关系紧张,同事干部跟着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这类“老领导”属于拎不清自己、识不清时务。自己在位时,坐在台上讲话说教,自己下台了牢骚满腹,横加干涉,实属不应该,长此以往,既贻误工作,又消弭自己在群众的形象,得不偿失。

最后:作为组织培养多年的老干部,真不应该在位退位两个样子、两种表现,要清楚干部的进退流转就是一纸公文,个人的意志无法左右,要明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谁都老矣,官职不是祖传的“铁帽子”。组织和群众能让你上台荣耀,就同样能够让你下台“羞耻”,干部管理政策既是规定也是原则,还是自觉遵守和坚持为上。理智些,想开了就放下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建议:各级组织部门,针对“退居二线”干部的实际情况,应该在职务调整前出台统一的安置规定,并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其一、根据拟退出干部退出前任职经历,参考退职前的工作状态和业绩,对于符合晋升基本条件的,给予晋升一级职级,以示肯定和鼓励后,如果再符合提前退休条件和规定,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其主动提交提前退休申请,办理退休手续。

其二、对于不愿提前退休或不符合提前退休规定退出的“老领导”,责成本人必须按时上班,同时责成单位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工作照顾,让其发挥应有作用。如此,既利于工作又助于团结,也平复其他干部心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