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大清朝覆灭的“中华第一枪”
见证大清朝覆灭的“中华第一枪”
1911年10月10日晚上,湖北武昌城,北洋新军工程营内,一声枪响,划破了原本宁静沉睡的夜空。
正是这声枪响,吹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冲锋号,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致命咒语,帝国轰然倒塌,迎来了辛亥革命。打响这致命一枪的是军营士兵手里一支普普通通的“汉阳造”步枪。
汉阳造步枪。
十六年后,江西南昌城,同样是一支普通的“汉阳造”,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高10米的汉阳造步枪雕塑
但正是如此赫赫有名的“汉阳造”,实则在当时的枪械排名上,算是个”无名之辈“了。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开始寻求“驭夷之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兴起了购买、仿制西方武器的热潮。
当时大清帝国最精锐的北洋新军,都是配备的曼利夏步枪,来自强大的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在一战之后解体,就是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四个国家),原装进口,价格昂贵,性能更是处于当时的巅峰位置。
曼利夏步枪
当曾国藩、左宗棠先后病逝,李鸿章雄风不再时,张之洞使出浑身解数,在湖广总督任上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办工厂,建学校,修铁路,练新军,而“汉阳造”就是“新政”产物之一。
张之洞
1890年,张之洞奏报朝廷,获得批准在汉阳设立兵工厂,造枪必然需要大量钢铁,当时中国连个像样的炼铁厂都没有,所以,当时之急,还需建一座炼铁厂。
朝廷格外支持,慷慨拨款300万两,张之洞放开手脚张开地图在汉阳大别山麓画了一个圈,确定为炼铁厂的厂址。
那是一片低洼而潮湿的荒地,为了建厂,还需要填土垫高,这部分费用就花掉30多万两。
建好了钢铁厂,就该采购设备,开工心切的张之洞着急慌忙就从英国采购了一批设备,莽莽撞撞交了第一笔“学费”,从英国运回来的设备并不适合炼制大冶铁矿,炼制出来的铁含有太多杂质,硬度和韧度远远不够,根本无法用于铸造,更别说造枪了。
于是,汉阳铁厂出产的第一批铁,因为质量低下,尽管“白菜价”售卖,依然还是无人问津,一开工,就迎来了巨额亏损。
汉阳铁厂
朝廷拨的款很快就造没了,张之洞心里交困,束手无策,不得不从民间引进资本和精英人才。
盛宣怀登场了,1896年,盛宣怀应张之洞之邀,接手汉阳铁厂,他当即找来好友郑观应当总办。
此人是当时名声赫赫的“大清四大买办”之一,不仅善于经营实业,还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的启蒙者。
郑观应
走马上任的郑观应,当即宣布招募商股,罗裳资本,将汉阳铁厂由官本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为解决焦煤稀缺问题,他派人在邻近的江西、湖南等地勘探煤矿,另外还采购开平所产的焦煤,为节省运输成本,他修筑铁路,在铁矿产地也建造化铁炉。
关于炼铁人才,郑观应不惜高价从外国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并在厂内设立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人才。
短短一年内,汉阳铁厂起死回生,所产的钢铁品质得到了保障,成本也大幅下降。如此一来,铁厂渐成气候,兵工厂自然也开始步入正轨。
汉阳兵工厂大门
清朝的洋务派官员,非常喜欢德国毛瑟枪,德国当时刚刚设计研发出一款“八八式步枪”,这款枪支刚刚使用,就暴露出弹壳颈部在抽壳时容易断裂、膛压过大容易炸膛等缺陷。为了减少损失,军火商在将“八八式步枪”卖给清朝时,谎称这是最新款的毛瑟步枪。清朝官员信以为真,便购买“八八式步枪”的设计资料和生产设备。 此时,一批海外留学青年踏上回国旅程,等待他们的是为国造枪的梦想,其中就包括当时赫赫有名的机械绘图设计师余庆鳌。
1896年,汉阳兵工厂开始仿制这款“八八式步枪”。
一直到1904年,汉阳兵工厂经过不断的优化与改进,去除了枪管的套筒,以上护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护箍下方,其他则参考了德国九八式步枪,改进了照门,通条改放在护木之中等。成功仿制出性能更稳定的德国八八式连珠十响毛瑟枪,由于“八八式步枪”的主要生产单位在汉阳兵工厂,人们习惯性地将这款枪支称为汉阳造步枪。
汉阳造步枪全长955毫米,枪管长442毫米,口径7.92毫米,在不含刺刀的情况下全重3.166公斤,表尺射程为1800米(有效射程300米)。
尽管这款步枪有诸多缺陷,但是其优点也颇为突出,它采用当时很先进的无烟火药和金属包裹弹头,在当时,已经是晚清军队拿得出手的最好的单兵武器,更关键的是,它是自造的。
汉阳造步枪生产出来后,最先被装备到湖北新军中。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前,湖北新军第八师的士兵,几乎全部都是配备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
后来抗日战争,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还是国民党军队,都大量使用汉阳造。
而当时,日军部队则大量配备三八式步枪,也就是俗称的“三八大盖”,这款枪支在射程、精度、性能等方面都远远强于中国“汉阳造”,由于三八式步枪枪身更长,装上刺刀之后,更是比“汉阳造”长了足足30厘米,在战场冲锋时,日军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
但是,任敌军刺刀再长,中国军人始终迎着刀尖而上,视死如归,不惜一切将装上刺刀的“汉阳造”刺进敌人的胸膛。
半个世纪以来,诞生于清末的”汉阳造“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大小战场中,“汉阳造”几乎无战不与,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为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传奇。
斗转星移。新中国成立后,“汉阳造”步枪逐渐被56式半自动步枪取代,汉阳兵工厂也历经多次搬迁,为我国军工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