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与春节民俗之十四-遛百病
谚语与春节民俗之十四-遛百病
遛百病
撰稿:成宇
“正月十六遛百病。”正月十六是元宵节的尾声,很多地区都有“遛百病”的习俗。
何为“遛百病”?“遛百病”也称走百病、烤百病、散百病,是元宵佳节妇女们在夜晚以散步的方式驱病除灾、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清康熙《大兴县志》记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这项活动,最初只限于妇女,现在这项活动已发展为全民的一项散步健身运动。正月十六,吃过晚饭,全家出游,讲究的还要越过三条河流,跨过三座桥,已婚妇女还要摸桥上的钉子或庙门上的门钉。《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
为何遛百病?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全家观灯、赏月。老年间元宵节看花灯,是要延续到正月十六的,现在传统年俗逐渐回归,有些地区恢复举办花会,尤以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为最,十六这一天人们观灯的兴致未尽,而且素有月亮“十五不圆十六圆”的谚语,所以这一天是观灯、赏月的最好时机。
第二,全家去病,禳灾。《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这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这年走健如前,更乞来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晚上,所有家庭成员扶老携幼走上街头,一边观灯赏月,一边消耗春节过度饮食积存的热量,走掉身上的赘肉、疾病,这是集文化休闲与有氧运动为一体的健身活动。
第三,求子,传宗接代。遛百病的时候,无论是桥上的钉子,还是庙门上的门钉,已婚妇女都要虔诚地摸遍。究其原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故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传宗接代,兴旺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