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朴正熙的争议人生路:韩国政坛的猛人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朴正熙的争议人生路:韩国政坛的猛人 韩国KBS电视台曾进行过“韩国人最喜欢的历届总统调查”,结果极为出人意料: 被人枪杀的朴正熙以48%的支持率名列榜首,超过第二位的金大中

朴正熙的争议人生路:韩国政坛的猛人

韩国KBS电视台曾进行过“韩国人最喜欢的历届总统调查”,结果极为出人意料:被人枪杀的朴正熙以48%的支持率名列榜首,超过第二位的金大中34个百分点。

至于卢武铉、全斗焕、金泳三等人都统统甘拜下风,而南韩开国总统李承晚只得到1个百分点来遮住羞颜!

朴正熙为何如此受韩国人的推崇,这与韩国长期以来的经济低迷不前、失业居高不下、腐败层出不穷、外交僵局难解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更与朴正熙的执政风格、经历以及他当年取得的经济发展成绩休戚相关。

纵观朴正熙的一生,搞兵变上位,强力推行改革,大力惩处腐败,着实是一位政坛猛人;

修改宪法、解散国会谋得连任,更是将总统的权力升华到极致,凌驾于所有人、所有机构之上。

在韩国的历任总统中,恐怕没有哪一个人比他更富有争议,褒贬不一。赞扬者颂扬他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以及极大地提高了韩国的国际地位,称之为“韩国现代化之父”。

谴责者则指责他独裁,罔顾民意,镇压民众。

朴正熙

有“德”者居之:武力夺取政权

朴正熙于1917年11月生于庆尚北道善山郡,家境贫寒,从小体弱,以至于成年时身高仅有1.62米,那时谁也不会想到44年后,他会成为一个在韩国说一不二、强势无伦的总统。

他于1937年从大邱师范学院毕业后即在小学任教。

1940年改名高木正雄,不甘平庸的他报名参加日军。据韩国民族研究所公开的一份当年报纸,他当时还写下血书,誓言“我身为日本人”有“为日本国献身的觉悟”,这个血书成为韩国网民争论诟病朴正熙的最有力论据。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朴正熙对日本的认同态度,这也是他后来力排众议,实现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的思想和历史基础。

朴正熙从此开启在军中的生涯,最开始加入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关东军,在日本战败后还曾改名加入国民党军队,后来被查实身份于1946年遣返回南韩,同年加入国防警备队士官学校。

朴正熙从此在南韩军界混得风生水起,从1949年起,连年升迁,到1960年时已担任第一军管区司令、陆军本部作战参谋次长和第二军副司令,成为韩国军界响当当的巨头。

这时的韩国局势非常动荡。

自1948年独立建国后,韩国政权一直由首任总统李承晚把持。虽名义上实行民主政治,但实际上他却是任人唯亲,厉行警察恐怖统治,满口政治道德口号,经济发展一塌糊涂,搞得民不聊生。

忍无可忍的民众终于在1960年爆发了“4.19学生革命”,李承晚政权被推翻。民选的张勉政权上台,却也只能勉强调和各种矛盾,没能提出任何清晰的执政目标,也没能及时控制住混乱的政治局势,政府的权威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时朴正熙及与他思想相近的一批人认为,在韩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唯一能够消除腐败的,只能是军人政权。

“必须诉诸非民主的手段。“一个新的权威力量的中心,一定足以摧毁我们社会中存在的政治腐败”,如果那样,韩国就会蒸蒸日上。

雄姿英发的朴正熙

于是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悍然发动了军事政权,夺取国家政权,随后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以反革命罪名清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障碍和威胁,牢牢将政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这个举动震动了全世界。军人政权的建立是逆历史发展潮流的,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倒退,但朴正熙却最终取得了成功。令许多人瞠目结舌,但要细一思量,却又极为合理,因为军政府的出现,在当时的韩国有着极为现实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战后韩国建立的自由民主政治体制是直接从美国移植过来的,完全没有考虑到韩国之前还是封建主义国家的实情。

这个民主化进程,不但完全脱离韩国的现实基础,而且也超越了历史文化的演进程度,导致韩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的极度激化。韩国广大民众对伪民主实腐败的李承晚政府极为反感和愤怒,对张勉政府也极为失望。

朴正熙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坚定地认为,在对民主观念缺乏正确理解,并且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切民主的实践者都会失败。据此,他以“民族的民主主义”思想为基础,建立权威主义型政权,得到了韩国民众暂时的认可与接受。

其次,经济落后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为韩国权威主义政治赢得了现实主义基础。当时韩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1960年人均生产总值仅78美元,连李承晚都承认,“今天韩国人的日子不能说达到糊口的水平,甚至以亚洲的标准衡量也是如此”。

广大处于贫困线挣扎的贫民渴望生活得到改变和提高,据统计当时70%的人认为应优先发展经济,民主要求被自动地放在后面。而韩国固有的集权主义政治传统和“臣民性的政治”文化,则是权威主义政府得以存在的更深层次原因。

其三,战后世界形成的“冷战”这一特殊的国际环境,朝鲜半岛南部资本主义与北方共产主义的抗争,在一定程度上对权威主义政治的形成产生影响。

美国参议院早在1959年就在《昆仑报告》中提出了对于韩国“政党政治失败后用军人政治来接替”的意见,可以想见朴正熙的军事政变事实上得到了美国的默许和一定程度的支持。

朴正熙与女儿

奉行韩国优先:建立权威政府

朴正熙在军队中摸爬滚打20余年,深知领导人物权威的重要性。

他依靠军队牢牢掌控国内形势,通过全国戒严,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集中于“重建国家最高委员会”之手。

据此开始塑造强势领袖形象,解散国会与地方议会,军管重要设施,冻结金融机构,禁止一切集会活动,封闭1170 家报刊杂志,清洗前政府的腐败官员,逮捕一批到处生事、哗众取宠的激进民主派。

朴正熙以极端反民主的手段有效地在极短时间内将一个哄闹的韩国安定下来。

他推行专家治国,全力打造“知识型”行政队伍。大力推行行政队伍的知识化与年轻化,将一批具有执行力的中下级青年军官补充到行政队伍当中,实行公务员制度,迅速建立起一个高知识的、年轻化的官僚队伍。

权威政府缔造者

到1971年,全国176个道以上的高级官员中,大学以上毕业的172人;

70%以上的官员年龄在50岁以下。

中下级官员95%以上均有大学以上的文凭。

行政队伍的高知识化,保证了决策与执行的理性化与科学化,特别是执行力度和效率大为改观。

为保证政府机构的廉洁,朴正熙出重拳打击贪污腐败。他在执政期间,始终将反腐败当作工作重点,一直坚持将官商勾结、行贿受贿、任人唯亲等作为严厉打击对象。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朴正熙还扩大了反腐败打击范围,对于私生活放荡者也同样予以惩处,有情妇、出入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的也在打击之列,后来要求其直属领导也要负连带责任。

韩国政府每年分两次对官僚队伍进行整肃,每年惩处的官员都在5000人左右。同时,朴正熙也采取一些高薪养廉政的措施,韩国政坛风气为之一新。

韩国权威主义政府的建立,与朴正熙的个人思想息息相关。

他始终认为,政权要有效率,就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官员要建立政绩档案,有功必奖,有过必罚。

同时,政府必须保持高度的廉洁与纪律,用严格的纪律、严密的制度来消除假公济私、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否则,所做的一切都会付诸东流。

他通过权威主义政府,快速将社会纳入到一个正常的轨道,人们通过正常渠道,基本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对于风险过大的腐败当然避而远之。

另外,朴正熙个人的廉洁作风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的廉洁作风即使他的政敌也不得不佩服。

短时间内,朴正熙就在韩国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有效的、高知识与廉洁化的权威政府,使他得以迅速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开展轰轰烈烈的经济现代化运动。

实行经济第一主义:创造“汉江奇迹”

朴正熙在夺取政权之初,就明确表示,这个政府必须把“经济第一主义作为政府的全部工作”,倾全力实现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要实现韩国的工业革命,实现民族复兴,就要把经济革命作为首要的工作来抓。

朴正熙特别推崇专家治理方式,推动韩国走专家治国的经济道路。成立经济现代化的指挥中心---经济企划院,由内阁唯一的副总理兼管,地位高于中央各部,权利极为广泛。

同时设立两个咨询机构一一开发研究院和产业研究院,将韩国各方面的优秀学者、专家集中于一堂。

制定经济计划,充分吸收国内外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联合国开发组织的建议,经过反复详细论证,以确保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一旦计划确定之后,朴正熙就会亲自领导和调集所有力量,上下一心,力促计划的实现。

针对韩国国内市场狭小,发展工业所需原材料与技术设备多需进口的现实情况,朴正熙提出了“出口第一”的口号,建立“出口导向”的经济体系,寻求国外市场支撑工业发展。

朴正熙

他把出口作为衡量韩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每月亲自主持召开一次出口工作会议,采取大力降低汇率,实施出口优惠政策,建立出口工业基地,形成专门的出口区域,并奖励出口成绩优异的商人。

他还要求海外使馆全体工作人员要为经济外交工作出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在极短的时间内促动了出口的迅猛增长。

1964年11月30日,韩国出口总值历史上首次超过1亿美元,朴正熙感到极为高兴,将这一天定为国家节日,以此昭示他对商品出口的重视程度。

他上台后,大胆地将计划经济因素纳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在他执政期间总共实施四个“五年计划”。

他主抓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62-1966年),亲自书写序言,将“进口替代”工业选作重点方向,着重开发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工业部门。

“三五”期间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为平衡农村发展速度,开展了“新村运动”,也就是推动农村现代化。

朴正熙和家人们

政府从财政上大力资助,改变农村生活与卫生条件,建设道路、水井、娱乐场所、农民会馆,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兴办饲养业,同时,创办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村工业化,至1975年城乡收入差别基本消除。

朴正熙领导的“经济革命”,经过韩国人民十余年的艰苦奋斗,最终实现了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上升到57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6%,人均收入由87美元上升到1546美元。

从 1966 年至 1970 年,在59个发展中国家中,韩国经济增长率居世界第一位,出口增长率居第一位,制造业雇佣增加率居第二位,因此被国际社会视为“模范增长国”。

在这一进程中,国家的整个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61 年朴正熙在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序言时,韩国大多数人民仍然从事农业劳动,但到1980 年韩国从事农、林、渔业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4.9%,制造业和新兴的服务业成为韩国经济的主体,在短短18年内,韩国就有步骤地迅速完成了整个工业化任务。

这一成就,在 20 世纪的世界经济史上实属罕见,因而被称为“汉江奇迹”。

另外,朴正熙当政期间,国民教育发展很快,1978年中学与大学的升学率已同日本相似,“新村运动”还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水平。

朴正熙的“经济革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导的经济运动,虽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但这一革命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非常巨大,隐含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发展失衡。朴正熙政府往往是武断地选择某些部门和产业作为扶植的对象,在资本、资源和贷款方面大力倾斜。

1973 年 1 月朴正熙以独立发展国防为名,发布《发展重化工业宣言》后,重化工业大财团应运而生,中小企业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由此中,国家经济生活中官商勾结的弊端迅速出现。

其二,财富分配不均,造成贫富差别拉大。由于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政府硬性规定的廉价劳力资源,使得韩国工人的收入普遍偏低,并且工作时间大幅被拉长,有的工人每天工作达18小时。

其三,不计任何代价推动物质进步的政策,造成了韩国社会风气的拜金主义、腐败、道德沦丧和犯罪的增多。上世纪70年代后期,淳朴的民风和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成了人们怀旧的话题。

70年代的韩国

推行维新体制:走上独裁之途

朴正熙在1961年政变上台时,即承诺还政于民。1963年,他退出军队,并于当年当选总统。1967年再次当选总统后,开始策划长期执政。

1969年10月,国会通过了“三选改宪”宪法修正案。朴正熙通过有效地利用“安保争议”这一选举期间的核心话题,仅以微弱优势击败金大中,最终第三次成功当选总统。

朴正熙意识到当时的民选总统的政治体制无法保证自己的长期执政,于是开始策划修改宪法,制定所谓的“维新宪法”,谋求无限期连任。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促使朴正熙这种思想的形成。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美国大幅从韩国撤军,而且美国对北朝鲜的态度也趋于缓和,朴正熙的不安之感不断增加。

同时他又全程目睹美国放弃南越后,北越一统全国的情况,担心当时国力弱于北朝鲜的南韩也可能重蹈覆辙。

经过认真思考和长期准备,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不顾反对党反对,通过发表“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韩民族的最高理想,韩国需要改革政治体制”的“特别宣言”,发动了“维新政变”。

在全民公决通过“维新”宪法前对全国实行戒严,解散国会, 禁止一切政党以及全体国民的政治活动,实行对一切新闻媒体的事前检查等。

后来由朴正熙主导组成的统一主体国民会议,制定了旨在选举出新总统的“维新宪法”。

1972年 12 月 23 日,朴正熙第三次当选为韩国总统,随后公布维新宪法,它的出台标志着“维新体制”正式启动。

大韩民国第四共和国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段历史被人们称为“维新独裁”。

在“维新体制”下, 政府对舆论媒介采用审查制和批准制,国民参与政治、表达民意等诸多政治权利都遭到严格地限制和禁止,并对违背行为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在维新独裁体制下 ,立法机构——国会对总统的隶属程度得到提高 ,司法机构被剥夺了独立性。总统的权限被单方面扩大 ,置于立法、司法、行政之上 ,总统是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和国家安全保障的首要负责人。

总统的任期也相应地延长为 6年,且没有限制连任的条款,实际上终身执政都成为可能。

然而进入上世纪70 年代,韩国人民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并且与国际交流增多之后,民主意识大增,要求民主的呼声日渐高涨。

可朴正熙却依然坚持“经济第一”主张,继续忽视发展社会福利、缓解劳资矛盾、改善民主和人权状况等问题,逐步引发和积蓄韩国工人、学生、知识分子以及中小企业对其统治政策的强烈不满。

这种不满到1979 年夏秋之交达到顶点,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游行和动乱,这场动乱使得朴正熙内部发生分裂。他的亲信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较为同情游行的工人,主张采取温和手段处置,但朴正熙和他的另一个亲信卫队长车智澈却主张镇压游行者。

时间定格在1979年10月26日,在一次三者都参加的饭局中,被朴正熙和车智澈轮番声讨中,感到有可能被撤换的金载圭毅然开枪射杀了朴正熙和车智澈,朴正熙的独裁统治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收场。

朴正熙遇刺身亡

朴正熙的丰富履历和所作所为,充分表明他是一位聪明能干的政治家。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人,在卓有成绩执政一个时期后,也变成了一个不识时务的人。

他自视甚高,念念不忘以天下为己任 ,一心想依靠个人的才智把韩国引向富强,为此,不惜推行维新政体,虽然理由是强调安保危机,但事实上对维新独裁体制的出台,起最为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朴正熙的长期执政野心。

当然这种个人权力欲肯定包含着对“民族中兴”和“祖国现代化”的某种使命感。

但他倾全力以行独裁治天下的结果 ,却阻塞了其他有志于国家政治的有为人士的涌现。

他的政权因日益缺乏在野党的有力牵制,也很快变成了维护大财团利益的政权,疏远并且恶化了与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关系,从而酿成韩国地区矛盾、阶级矛盾、社会分配不公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这恐怕是他永远也想不到的。

而且其后上任总统的全斗焕、卢泰愚都曾担任过朴正熙的警卫,受他影响颇深。于是在朴正熙身故15年后,韩国执行的仍然是朴正熙的思想路线,韩国经济继续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最终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现在的韩国

朴正熙后期实行独裁期间虽然搞得民怨沸腾,但是却也正是这位政坛猛人行使总统强权,使得韩国在短短的18年里实现经济腾飞,其后位列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那是韩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没有之一。

朴正熙的功过,多年来在韩国一直争论不休。这与韩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与否息息相关。

可能还会一直争议下去,与韩国的经济“跌跌”不休一样,各派各界也是众说纷纭,喋喋不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