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男性大溃败时代来临,中国男人能摆脱“去雄化”魔咒吗?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男性大溃败时代来临,中国男人能摆脱“去雄化”魔咒吗? 东亚的去雄化,已经率先在日本和韩国完成,这种趋势就是男性娘化、女性幼化、儿童成人化、成人萝莉化。 放在日本,过

男性大溃败时代来临,中国男人能摆脱“去雄化”魔咒吗?

东亚的去雄化,已经率先在日本和韩国完成,这种趋势就是男性娘化、女性幼化、儿童成人化、成人萝莉化。放在日本,过去一直流传着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现在到了令和,只能是养gay了,彻底走向不归。

而韩国打造了一整条流水线,用来批量生产娱乐偶像,男团们纷纷掀起伪娘风潮,大家都穿上烟熏妆、紧身裤和高跟鞋,展现出一种阴柔气质,这个全民皆兵大男子主义猖獗的国家,形象却不堪入目。

相比日韩,中国的去雄化要更加隐蔽和阴险,它不只是形象上的改造,更是精神上的阉割,尤其在婚姻领域,长期打击男性的性张力,不断进行服从性测试,迫使他们工具化和奴才化,以至于中国男性在世界上就是最没有性魅力的代表。

对男性角色的颠覆,以春晚小品塑造“怕老婆”的男性形象最为典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春晚小品长期以“怕老婆”作为核心笑点,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叙事模板,丈夫通常是“憨厚、懦弱、被支配”的形象,矛盾多源于男性试图隐藏日常琐事。

比如加班和异性同事交往,在妻子高八度的训斥下狼狈收场。最后通过“刀子嘴豆腐心”的结局,将女性的强势合理化,暗示男性需通过服从换取家庭和谐。郭冬临的经典台词“冲动是魔鬼”,成为了怕老婆的代名词,而“铁打的郭子,流水的嫂子”,将废物男符号化了几十年。

在文艺作品中,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被简化为“情绪化控制者”,男性则被矮化为“无能的妥协者”,在这种两性格局下,老婆这种生物,要哄要捧,要宠要疼,还要敬要怕。尤其是在江浙和川渝一带,怕老婆几乎成为了当地男性婚配的第一吸引力。

影视剧里,男性越来越围着女性打转,随叫随到,任打任骂,甚至要阉割自己,主动绝育。

性别、阶级和种族是人类的三大叙事,除了在两性领域打压雄性气质,社交媒体上不断炮制高阶层男性如何支持彩礼和“尊重”女性的话题,将底层男性这种loser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排斥掉。

充满了利益斗争和互相打压的婚姻,年年迎来结婚率暴跌,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比前一年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

这种幅度,让迫不及待的加速党们不胜狂喜。在无尽的家务工作,无尽的金钱投入和无尽的情感内耗下,再多的雄性激素也会被消弭到一干二净,难怪钓鱼成为了中年男人寻求灵魂救赎的终极奥秘。

之前我已经聊过,旧工业时代的共识已经被击碎,婚姻契约这艘破船载不动后现代的人们,如果男性还不卸掉那一身责任,雄性气质的消弭就会越来越快。

大家好,我是丰兄,这期给大家聊聊中国的去雄化进程。

英国的学者吉姆·麦克纳马拉梳理了1981-2001年间,英国主流媒体和书籍中的男性形象,他认为媒介与社会环境塑造了“失控的男人”“被阉割的男人”与“被扭曲的男人”。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瑞文·康奈尔,在他的著作《性别之路》里,将男性气质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支配型,即强权型男性气质,比如领导者、企业家和大佬,第二种是从属型,即处于弱势与被统治地位的男性气质,比如沸羊羊和暖男。

第三种是共谋型,即依附于霸权集团获得权力的男性气质,比如领导者的心腹和随从,第四种是边缘型,即被主流压制却拥有雄厚资本的男性气质,比如黑灰产业的大哥。

在中国,大众最主流的文化消费产品就是影视剧,几十年来,影视剧里的男性形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曾经的支配型变成了从属型,边缘型变成了共谋型或者从属性。

80年代以前影视作品里塑造的,主要男性角色都奉行阳刚的美学标准,讲求一种男 子汉气概。在现代都市化之前的中国,影视的主流题材是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男主角往往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和有强健体魄的劳动力。这时还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寻找男子汉的运动。

话剧《寻找男子汉》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故事讲述一位大龄女青年到处寻找真正的男子汉,但先后遇到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娘娘腔的奶油小生等,结果都令她失望。被拍成电影后,全国兴起了什么才是男子汉的大讨论。

90年代,从《渴望》开始,中国的家庭伦理剧和都市剧兴起,《渴望》就是中国版的《请回答1988》,当时到了家喻户晓、万人空巷的地步。本来不想太演憨厚工人的李雪健,在劝说下接下了宋大成这个角色,最终让他一举成名。

作为事业和家庭中的顶梁柱,刻苦勤奋、绝地反击的男性形象,激起了国人“娶妻当娶刘慧芳,嫁夫当嫁宋大成”的感叹。

相比于80年代而言,90年代影视剧里男性形象,一方面还延续着某种硬朗和阳刚,另一方面则偏向于文艺腔调或者玩世不恭。摇滚青年装点着自己颓废而叛逆的外表,酷男形象俯拾皆是。

像电视剧《过把瘾》中的方言偏瘦弱的外表,与传统中拥有伟岸身姿的男主角大相径庭。方言的形象随着电视剧的播出风靡女性观众,这个角色符合她们在转型期对于男性的期待,真实自然,有责任感,外表可能会表现得颓废、玩世甚至孩子气,但是特别看重情感的价值。

到了21世纪,中国刚刚迈进工业化时代,科技和社会进步让男人的传统生理优势无用武之地,在新自由主义的规则下,更重要是对财富和权力的掌控。

2001年,轰动亚洲的《流星花园》,开启中国台湾偶像剧的霸屏时代,让霸道总裁型的男主形象开始在荧屏上风行。从道明寺到《王子变青蛙》里的单均昊,《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纪存希,这类男主角帅气多金,性格强势,但往往会爱上灰姑娘。

直到这时候,支配型男性形象还是占据荧幕主流,随着工业化的高歌猛进,个体主义和消费主义涌入,从属型男性形象越来越广泛。

就像《丑女无敌》中“娘娘腔”的广告导演陈家明,《爱情公寓》中常被女主角鄙视和攻击的曾小贤。2010年,黄磊接拍的都市剧《婚姻保卫战》,性别角色干脆对换。

他在剧中饰演男主角许小宁,是一位十足的家庭主夫,买菜、做饭、洗衣、带孩子样样精通。可惜的是,黄老师从这时候开始打造的厨神人设,在十多年后还是翻了车,被解读成服从性测试和社会性实验,看来他终究是装不了一辈子。

许小宁的人生哲学是,要把老婆侍候得舒服、高兴,就得学会换位思考,把女性心理揣摩透,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做出的事才能合人心意。

“把老婆伺候得舒服”和“主持后勤工作”,表明这时候的男性在重新定义家庭中的关系结构,尝试用弱势的姿态表达全新的性别观念。

这当然是有时代背景的,2007年,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剩女”成为汉语新词。它广义上是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狭义上则指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三高”未婚女性。

她们单身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理想的男性伴侣,新时期多元男性形象满足了现代女性新的角色期待和现实欲望,他们成为剩女寻求心灵慰藉的精神载体。

到今天,从属型男性形象的极端发展就是“窝囊废男”,比如《年会不能停》中白客饰演的打工人马杰,是干活的驴、替罪的羊、儆猴的鸡、缩头的龟,唯唯诺诺的讨好型窝囊废,还有《热辣滚烫》中雷佳音饰演的拳击教练昊坤,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至于白客、郭京飞、雷佳音,成了“窝囊废三巨头”男星。

在职场里,他们把腰杆子弯得很低,把头垂得更低,力求当一个不得罪人、不冒尖儿、端平水、都讨好的中间人。

在家庭里,他们一反家中顶梁柱的传统男性角色,露出一股“小男人”的柔弱劲儿。主打孱弱添乱、生活自理能力差,干啥啥不行,挨骂第一名,身处家庭食物链最底端。

窝囊废男共同点是他们没有任何支配性,而是体现出一种“利她性”,为女性伴侣提供完美的情绪价值。

与影视剧上的形象恰恰相反,现实中小男人的不仅不受欢迎,反而是被唾弃的对象。中国的剩女已经到了极为庞大的规模,相亲市场动不动出现女嘉宾爆满和男嘉宾寥寥的现象,说明她们的目光依旧放在头部男性身上,只是霸道总裁名额是有限的,而且分身乏术。

那么,剩下来的这些女性,必须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替代性满足,构建所谓的暖男角色,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可以短暂逃避现实。

不管暖男如何在情感关系上赢得称赞,在权力关系和生产关系上却处于劣势,不论是《小别离》《小欢喜》中妻管严的方圆,还是《婚姻保卫战》中无业的许小宁,家庭地位和经济地位都不高。

实际上,暖男的形象早就崩塌了,男性很清楚这个冰冷的现实,只有女性还在自欺欺人。《蜗居》中的小贝,为了赢得海藻,在事业中是个肝帝,打工人中战斗机,在感情中温柔体贴,无微不至。

然而在呼风唤雨、潇洒多金的老男人宋思明面前,输得一败涂地,小贝在雨夜里失声痛哭,黯然运走,这一幕书写了当下“新好男人”的集体尴尬。

没有经济实力的暖男,在两性关系中的支配权会遭受极大削弱,“备胎”“舔狗”“接盘侠”“沸羊羊”的嘲讽接踵而来。

继续说回暖男的问题,这就不得不提到网上比较流行的绿帽文化,这是暖男和直男们的终极焦虑,虎扑老哥们因为各种恋爱挫折产生的轶事讨论,诞生了经久不衰的热梗,比如家教很严非处女,高铁太TM晃了。

在虎扑步行街,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帖子,“JR们,骂醒我吧,去接女朋友,却见她上了奥迪Q7”,这些人会把自己分手的原因归结为女友拜金。

拥有支配型男性气质对虎扑老哥们来说,肯定是特别难的,毕竟都是工薪阶层,v50看看实力都挺费劲,于是只能和从属性的男性气质对接,然而老哥们不断分享被绿的事件,绿帽焦虑震颤到灵魂,这反而又证明了经济能力的必要性。

在现行的社会制度下,想学豪哥“我现在不想谈什么狗屁爱情,我只想搞钱”,基本是走不通的,而通过个人努力打工发家致富,无疑又是痴人说梦,失意的虎扑老哥们,只能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在线上组织起自我保护,想方设法地对各自的现实困境进行回避和否认。

说到底,虎扑老哥们还是没有放下包袱,还站在沉船上,还想当糊裱匠。男性气质是什么,就是在面对危险时能够保持自信和从容。

时刻被绿帽焦虑泰山压顶的虎扑老哥们,怎么可能拥有松弛。国服先行版的知乎老哥们,就率先打响了去责任化的一枪,如今是越来舒坦。强如贾乃亮和焦恩俊,照样经历被绿和婚姻失败,何况一般人。

虎扑直男和贴吧老哥们,在面对其它社群的批评时,常常以强硬粗俗的风格露面,所谓最简单的嘴臭,最极致的享受,创造了不少朗朗上口的佳句,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老哥们的革命乐观主义,联系群众,主动出击,宜将剩勇追穷寇。

却也有一种旧的支配型男性气质的残余在里面,表现出来的是自我防御,嘴臭原来只是他们的保护色。

想做支配型没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最后只能表现出无能狂怒,成为从属型就要被阉割掉男性气质,老老实实当新好男人,结局是被绿到发光。无论哪种,都展现不出真正的雄性气质。

其实,过去的男性气质分类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了。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轰鸣声中,中国男性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身份撕裂。制造业流水线被机器人替代,快递、网约车等新兴行业渴望新鲜燃料,体力劳动岗位像沙漏一样不断被抽空。

而教育系统也在失灵,学历通胀,技能贬值,社会不再需要抡大锤的力气,而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普通本科院校女生比例连续17年超过男生,进一步催生彩礼经济学到基因淘汰战。都市女性在社交媒体讨论“独立女性是否需要婚姻”时,底层男性却要被无性生活折磨,为此要付出三五十万彩礼,那些想繁衍后代的还要支付更大的成本。

抖音网红鼓吹“男性应该家务全包+上交工资”时,穿黄衣服的城市穿行者,连城中村单间租金都望洋兴叹。B站“躺平男”相关视频播放量超8亿次,其中“三和大神”式的生存哲学获得几百万点赞。

上层男性和大V们身边莺莺燕燕,应接不暇,底层男性对什么叫“尊重女性”满脸疑惑,还要被不断鞭打和攻击。有些跃跃欲试婚姻大门的人,看到春风般的司法,被吓到胆战心惊。

在危机四伏的包围中,传统男性气质全面崩塌,去雄化趋势似乎难以阻挡。前现代是无法对抗后现代的,只能用魔法对轰魔法,做领袖和阿尔法男性已经没有了社会基础,当暖男和备胎是女性打出的迷幻剂。

要保存实力,先去责任化,无事一身轻,做丛林里独行的猎人,做游遍世界的水手,不要去发号施令,不要以为自己还是船长,接下来,你一个人就是一支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