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几点几分?今年晚立秋还是“秋包伏”,秋后还热吗?
8月7日立秋,几点几分?今年晚立秋还是“秋包伏”,秋后还热吗?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节气更迭如同时间的低语,诉说着自然界的秘密与规律。当夏日的热情逐渐褪去,秋天的脚步悄然临近,我们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节气——立秋。今年的立秋,定于公历的8月7日,具体时间为清晨8点09分01秒(来源:百家号)。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季节的转换,更承载着人们对未来天气的种种猜想与期待。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立秋的解释为:“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意味着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万物渐次进入收获的季节。
今年的立秋时间,经过精确的测算,定于8月7日的清晨8点09分01秒。这个时间点,不仅是一个天文现象的准确记录,更是古人对自然规律深刻洞察的体现。在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35°,标志着夏季的炎热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秋的早晚与农作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等密切相关。今年立秋的公历时间是8月7日,而农历时间则是七月初四。由于农历月份的不固定性,立秋有时会出现在农历的六月,有时则会推迟到七月。根据古人的划分标准,农历六月份立秋为“早立秋”,而农历七月份立秋则为“晚立秋”。因此,今年的立秋无疑属于“晚立秋”。
此外,今年的立秋还涉及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秋包伏”。所谓“秋包伏”,是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末伏的开始)并未与立秋在同一天。根据传统的干支历法,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标志着末伏的开始,如果这一天与立秋不是同一天,则称为“秋包伏”。今年立秋是8月7日,而末伏则是从8月14日开始,显然属于“秋包伏”的情况。
立秋虽至,但并不意味着暑热立即消散。在民间,有“秋老虎”的说法,指的是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天气仍然可能炎热难耐,如同老虎般凶猛。这主要是因为立秋时节,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但地表的热量仍然较高,需要一段时间来散发。
根据往年的经验和气象学的研究,立秋后的天气往往呈现出一种“早晚凉、中午热”的特点,即所谓的“尜尜天”。此外,立秋后的天气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冷空气的活动等。因此,未来会不会出现高温天气,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天气形势来判断。
不过,从总体趋势来看,立秋后天气将逐渐转凉。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和地表热量的散发,秋季的凉爽将逐渐取代夏季的炎热。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人们仍需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同时也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今年的立秋定于8月7日清晨8点09分01秒,属于农历的七月初四,是一个“晚立秋”且“秋包伏”的年份。立秋后虽然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即“秋老虎”),但总的趋势是天气将逐渐转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