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虎门,历史并不遥远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虎门,历史并不遥远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时间的概念。如果非要定一个地点概念,那这个地点一定是虎门。如果非要定一个关键人物概念,那这个关键人物一定是林则徐

虎门,历史并不遥远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时间的概念。如果非要定一个地点概念,那这个地点一定是虎门。如果非要定一个关键人物概念,那这个关键人物一定是林则徐。

虎门,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部的珠江入海口东岸,因珠江口突起两岛屿,形状如虎伏,当地民间称呼为大虎头山、小虎头山,后习惯简称为大虎山、小虎山。岛屿周围的区域,因此被称为虎头门,叫来叫去,虎头门便逐渐被简称为“虎门”。

珠江作为我国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水系,且支流众多,历来是航运要道,航运价值也仅次于长江,居我国第二位。珠江出海口如同一个大喇叭口,喇叭口由南海向内侧逐步缩小。今天的珠三角,主要城市也就是分布珠江出海口这个大喇叭口的两岸,由南到北,东岸有香港、深圳、东莞、广州,西岸有澳门、珠海、中山、佛山以及广州的南沙。

广州自古是商贸繁盛之地,虎门扼守珠江入海口,是广州出海的必经水道,虎门因此成为了广州商贸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以来一直是重要的海防要塞。清代在此设立的广东水师提督署,标志着虎门成为广东海防的重中之重,被称为“南国之门”。

虎门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不过虎门的知名度却远远大于东莞。虎门何以闻名于天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虎门,确切地说是在虎门的两处博物馆。一处是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和林则徐销烟池旧址也在同一个地方),另一处是海战博物馆(虎门海防重要遗址威远炮台也在同一个地方)。

在走进博物馆之前,我们用几句简单的话来回答虎门何以闻名于天下的答案,那就是发生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 “虎门销烟”运动。

1840年于中国历史,就是断代的边界,其对这个庞大且古老帝国的伤害如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不可测。1840年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是东西方实力此消彼长的交汇点。在那之后,整个中华民族对西方的轻视开始变化为恐惧和盲从,对自身文明、文化的自信开始坍塌与质疑。1840年之前,清王朝虽虚弱不堪,但好歹能金玉其外,勉强能维护其东方大国最后的尊严。但是到了1840年,好比古老的黄河,一路奔涌向前,浩浩荡荡,到了壶口急转直下,直至百年屈辱与抗争。

这段历史,沉重沉闷,让人揪心,却又必须严肃面对,深刻思考,以史为镜,警醒当代,警示后人,吾辈当自强。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主要王朝,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长期是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大部分时间还是遥遥领先。因为就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中国在全世界就几乎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偶尔有实力强大的帝国出现,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历史上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有三大件产品是长期占据单边优势的法宝,这三大法宝确保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这三大法宝,通俗说来就是虫子、泥巴和树叶。虫子就是丝绸,泥巴就是陶瓷,树叶就是茶叶。丝绸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汉唐时期从长安一路向西的丝绸之路,以及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均以“丝绸”冠名贸易路线,丝绸在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地位可见一斑。陶瓷一直是欧洲贵族的挚爱,欧洲贵族曾经称呼陶瓷为“东方的魔法玻璃”,就连英文的中国一词China,也是陶瓷的英文单词。中国的茶叶最初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嗜好,逐渐蔓延到全国性需求,并在欧洲流行开来,且深度参与到了欧洲人的饮食与时尚习惯。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欧洲大航海,彻底颠覆了人类的地球观,也给全球贸易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18世纪60年代开端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了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属性,使英国迫切需要向外扩张,寻求更广大的原材料产地和市场。物产富饶、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东方中国,是英国最觊觎的贸易对象。

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在15世纪的明朝就已经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但整个明朝实行了长期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甚至还一度延续到了清朝初期。因为17世纪的中国,本质上还是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制国家,自给自足观念根深蒂固。直到1685年,清朝康熙帝才开放海禁,但只允许广州、厦门、宁波和云台山(今连云港附近)对外通商。1757年,清朝乾隆帝又下令封闭江苏、浙江、福建三省海关,只限定广州一处海关通商。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英国以及西方市场一向畅销,英国的毛织品、钟表、刀叉等各类商品,遭遇到了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的顽强阻击,陷入滞销状态,这让英国人始料不及。而英国与当时中国的贸易,采用的是白银结算。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西方穿行于中国的商船,来时满满一仓白银加少量商品,回时满满一仓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其他中国的宝贝,以至于有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到中国来,船舱里的货物90%是白银”这一奇观。英国长期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地位,白银流失严重,英国政府深为恼火,千方百计要扭转这一局面。于是,鸦片贸易这一罪恶勾当应运而生。

在英国等国家官方势力加持下,鸦片走私在中国如毒瘤一般蔓延开来,据鸦片战争博物馆资料介绍,仅鸦片战争前的1830-1839年,鸦片输入就达到344124(三十四万四千一百二十四)箱,而同期白银输出则高达175649763(一亿七千五百六十四万九千七百六十三)两。也正是在这个时段,“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为吸食鸦片提供方便场所的鸦片烟馆,则早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并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全国大部分区域。没错,大家熟悉的“康乾盛世”,大清帝国已经在被鸦片逐步蚕食了。在鸦片全国性的毒害之下,银贵钱贱,民间经济凋敝,财政枯竭,国库空虚。从达官显贵到军队官兵到黎民百姓,吸食鸦片者,无不形如枯木、精神萎靡、目光呆滞。东南沿海一带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工商业者,也被鸦片搅合得无心经营,全国的社会生产力都遭到严重破坏。

此时,庞大富饶的东方帝国,在一片乌烟瘴气之中风雨飘摇,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璀璨古老的文明正被一块块撕碎、蹂躏。中华民族到了危急时刻,历史需要英雄,也在呼唤英雄!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全面荼毒,引起了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的重视,纷纷呼吁禁烟。雍正七年开始,大清王朝陆续出台各类禁烟措施,可收效甚微。后来成为禁烟旗帜历史人物的林则徐发出了痛心疾首的呐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历史上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事件,正是由林则徐开启,这也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反抗侵略的序幕。

虎门销烟事件,历史影响深远,开局荡气回肠,结局令人唏嘘。一组镌刻于鸦片战争纪念馆墙壁的《林则徐虎门销烟大事记》,我们摘录部分记述:

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命为专门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统辖广东水师。

1839年4月11日,林则徐、邓廷桢亲抵虎门,验缴鸦片。

1839年5月9日,道光帝发布《着钦差大臣林则徐等将广东收缴之鸦片就地销毁事上谕》,命林则徐在虎门就地销毁鸦片。

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开始。

1839年6月25日,虎门销烟结束,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在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当年的两口销烟池历经岁月涤荡后,至今犹在。销烟池旁立碑两块,对当年的销烟时间、方法、数量、经过等进行了记载。面对碑文,我们穿过历史的迷雾,仿佛看到了身着蓝色清廷官服、头戴花翎红帽的林则徐、邓廷桢等官兵,指挥着大伙,忙碌着将一箱箱鸦片倒入水中,水中泡着的石灰不时升起腾腾烟雾,销烟池旁黑压压地聚集着众多拍手叫好的群众。自鸦片流毒传播以来,第一次有了官方正式发起的声势浩大的销烟运动,怎能不让大家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奔走相告、振奋人心。只可惜,这样的鼓舞与振奋,居然是帝国坠落的导火索。

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侵犯私人财产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同年10月,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次年,随战事扩大,道光帝由开始的主战变成了退缩,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并被发配新疆伊犁。

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农耕文明在与新兴起来的海洋文明的对阵中,顽强顽固的封建主义经济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对阵中,活生生被降维打击,过程摧枯拉朽。当威远炮台的射程,只能打到敌军舰船的前方数百米,敌军炮弹则可轻易射到炮台的时候,是武器的降维打击。当西方列强不远万里,一心要攻破这个富饶大国的国门时,大清帝国却还战战兢兢贬官有功之臣,这是心理和意志的降维打击。海战博物馆里真实史料记载:往往一场海战下来,大清官兵死伤惨重,英国侵略者官兵很少伤亡甚至无伤亡。

虎门销烟,就是两口小小的池塘,却成为了滚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拐角。苦于救国无门的林则徐作诗以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但林则徐的销烟功绩,必将作为丰碑为世界禁毒史铭记,也为这个苦难的民族点亮了一盏正气浩然的明灯。

至此,我们对历史的回顾由鸦片战争博物馆,转到海战博物馆。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打到1842年8月,结果是清王朝惨败。当时的清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此外,英国人还获得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口岸的通商、居住与派设领事权益,获得了协定关税权和在华贸易权。鸦片战争,是历史上习惯与最强对手PK的中华民族,第一次被打得跪地不起,第一次被打得狼狈不堪。

《南京条约》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让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看到英国获得的巨大权益而更加垂涎欲滴、蠢蠢欲动。对帝国主义来说,这如同欲望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不可收拾。接下来更多、更大的侵略战争的爆发,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1856年起,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分别找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和俄等列强签订《北京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夺一空后烧毁,东北与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落入俄国人手中……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吞并清朝藩属国越南,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两亿两白银,日本依靠此战成果,逐渐有了实力欺负昔日的师傅中国。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次年清政府与八国议和,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虎门的海战博物馆,这一幕幕屈辱的历史血淋淋地呈现了出来。可以说海战博物馆记录的一次次战争,就是一部清朝被人虐杀被人宰割的历史。我在海战博物馆,在不少锈迹斑斑的大炮仍然陈列的威远炮台,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能体会到剜心之痛。偌大的大清国,像极了大海里的沙丁鱼,海里的陆上的空中的各路动物,都能来吃上几口。我们的祖国——数千年领先世界的东方大国,如何会羸弱至此?

我想:清政府对海洋管控的历史欠账,对工商业经济的历史欠账,对先进科技的历史欠账,加上清朝中央政府的自私、软弱和无能,终于在对列强的对阵中遭到了总清算。只是,苦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

幸好,中华民族没在沉沦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让我们将思绪拉现实,如今的珠江出海口,这个大喇叭口,再也不需要岸边的炮台来坚守了。我们火箭军的东风家族打击范围最远可达1万多公里,在我们祖国海岸线1000公里内,我们不惧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对手。在这个大喇叭口,我们建造了连接珠江两岸的著名通道:有了享誉世界的港珠澳大桥,有了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和深中通道。

当我开车行驶在虎门大桥时,桥下的珠江口依然是波涛滚滚,一如林则徐他们抵御侵略浴血奋战的当年,但桥下的虎门俨然换了人间。

虎门有一条路,叫太平路。虎门有一个广场,叫太平广场。太平广场有一尊雕塑,是两手用力折断鸦片烟的造型,象征我们强有力的禁毒,也为“虎门销烟”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作出了现代的回应。国际上对我们国家禁毒之严很多时候不予理解,但也许只有经历了那段历史的我国,才知道毒品差点让我们亡国灭种。

这个世界太平了吗?这个世界就没有毒品了吗?世界显然没有太平,战乱与冲突在世界多地爆发!世界也显然没能完全禁毒,毒品在世界的许多角落仍然泛滥。只是,我们活在一个太平的国度,我们活在一个全世界禁毒最严厉的社会。

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中国近代史开端。虎门,那段值得铭记与深思的历史并不遥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