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两度被授予上将军衔,两次担任总后勤部部长
洪学智:两度被授予上将军衔,两次担任总后勤部部长
1951年5月,志愿军司令部驻地。彭德怀急得团团转,一边踱步一边抓耳挠腮:"这个洪麻子,怎么还不来?要是再不来,我就亲自去前线了!"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洪学智的军旅生涯:从放牛娃到两度上将】
洪学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放过牛,后来参加了商南起义。他在战场上屡次死里逃生,甚至还被俘虏的敌军军医救活过。这小子命真大!
长征时期,洪学智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的"后勤部长"。你别看后勤工作听起来不怎么样,但没有后勤保障,前线的将士们连饭都吃不上,更别提打仗了。洪学智位置上可没少操心。
有一次,中央红军要经过黑水、芦花地区,洪学智接到命令要准备粮草。这地方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情况复杂得很。但洪学智二话不说,连夜带人翻山越岭,硬是筹集到了几万斤粮食和几百只牛羊。这份本事,连刘少奇都赞不绝口。
【从"三反分子"到"三忠于分子"】
1959年,洪学智遭遇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因为在批评彭德怀的会议上说了几句公道话,他被扣上了"彭德怀军事俱乐部"成员的帽子,还被撤销了军队领导职务。
这下可好,一下子从总后勤部部长变成了农场劳动者。但是洪学智并没有因此消沉。在农场里,他种菜养猪放牛,样样都干。有一次,农场不让附近的老百姓拾荒,洪学智看不下去了,直接找到军管会说理。你别说,还真把这个不合理的规定给改了。
有意思的是,当专案组来农场找他写思想汇报时,洪学智直接怼了回去:"你们说我是三反分子,我到底反了些什么?我一不反对毛主席,二不反对毛泽东思想,三不反对党,要我写什么思想汇报?我不是三反分子,我是三忠于分子!"这番话说得,又硬气又幽默。
【两度上将:军旅生涯的巅峰时刻】
洪学智的命运在1971年出现了转机。毛泽东问起他的情况,周恩来赶紧让人把他从农场调回长春工作。1977年,老战友邓华回到部队后,第一件事就是向中央提议把洪学智也调回来。
1980年,洪学智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这一次,他可是下了大力气改革后勤工作。为了改善部队伙食,他提出了"斤半加四两"的标准,就是每个战士每天能吃上一斤半蔬菜和四两肉蛋。这个标准在全军都传开了,战士们都说:"老洪真懂我们!"
1988年,洪学智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可是我军历史上的独一份,连国外都找不到先例。当有人问他对此有何感想时,洪学智却淡淡地说:"人的一生名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国家、为人民作了哪些贡献。"这话说得,既谦虚又有大局观。
【高潮:朝鲜战场上的后勤奇迹】
说起洪学智最辉煌的时刻,非朝鲜战争莫属。1951年,他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这个任命可把洪学智吓了一跳,他原本想去前线督战,没想到彭德怀硬是把他留下来管后勤。
当时的情况可不乐观。美军平均13个后勤人员供应1个兵,而我们是1个后勤人员供应6到10个兵。加上美军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我们的后勤工作难上加难。
但洪学智没有退缩。他带领志愿军后勤人员想出了各种奇招:片面运输、顶牛过江、合并转运、水下桥......这些听起来像魔术一样的招数,硬是让我们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建立起了一条"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美军司令范弗里特都不得不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这份成就,连彭德怀都忍不住夸赞:"如果没有高麻子(指高岗)和洪麻子(指洪学智)昼夜想尽办法支援志愿军的粮弹物资,志愿军是打不了胜仗的。"
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创造奇迹。无论是在前线冲锋陷阵,还是在后方筹粮筹弹,只要尽心尽力,就能成就不平凡。洪学智在朝鲜战场上的后勤工作,为我们今天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两个适应"原则 - 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求,至今仍在指导着我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