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开始整活了,自封全球第四被加州打脸,要对中国造成威胁?
印度又开始整活了,自封全球第四被加州打脸,要对中国造成威胁?
印度开始整活,GDP全球第四?
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苏布拉马尼亚姆突然宣布:印度GDP超过4万亿美元,已经超越日本,成了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消息一出,印度媒体疯狂庆祝,老百姓也跟着高兴。但很快有人发现不对劲——俄罗斯同一天也说自己是全球第四,美国加州州长也跳出来说加州才是第四。这下热闹了,三个“第四”争得不可开交。

更离谱的是,印度说的“第四”其实还没发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是:印度2025财年的GDP可能达到4.187万亿美元,勉强超过日本的4.186万亿美元。但印度人直接把“预测”当“事实”,提前开香槟庆祝了。

一、印度的GDP怎么算出来的?

印度算GDP的方法很特别。比如养牛:

- 牛粪算进GDP,说是“有机肥”和“宗教用品”;

- 贫民窟的竹棚塑料屋算“房地产”;

- 路边摊贩收入也算“服务业贡献”。
这种算法让数据看起来漂亮,但和现实严重脱节。印度学者自己都怀疑:政府数据水分太大,尤其莫迪搞“废钞令”后,市场乱成一团,统计更难准确。
二、经济结构问题更大
印度GDP增长快,但仔细看结构就露馅了:
1. 服务业占大头:主要是帮欧美公司接电话、算账、看X光片的IT外包,还有金融咨询。这些行业只雇了4%的劳动力,普通人根本赚不到钱。
2. 制造业越来越弱:莫迪2014年喊出“印度制造”口号,目标是2025年让制造业占GDP的25%。结果十年过去,占比反而从16.3%掉到12.84%,比越南、孟加拉国还低。
3. 农业养不活人:占GDP的15%,却养着40%的劳动力。农民穷得叮当响,47万人连饭都吃不饱。
三、为什么制造业搞不起来?
莫迪想学中国搞工厂,但印度卡在了几个死结上:
- 工人干不了技术活:29%的儿童没读完小学,技术工人只占劳动力的3%。年轻人宁愿做客服也不愿进厂,女性更惨——劳动参与率只有27.2%,很多早婚早育没法工作。
- 基建太差:物流成本占GDP的14%,停电是家常便饭,公路坑坑洼洼。
- 外企被坑怕了:印度政府动不动罚外企“天价款”,十年里3000家外企跑路。富士康在印度的手机厂,产能只有郑州的3%,零件95%靠中国进口。
四、光改数据没用
印度人均GDP只有2880美元,1%的富人占了全国40%的财富,底层50%的人只分到6%。失业率冲到9.2%,25岁以下青年42%没工作。这样的“全球第四”,老百姓根本感受不到。
结语
印度想当经济大国,路还很长。靠改算法、吹数据,只能换来一时热闹。莫迪说2047年要让印度成发达国家,但如果不解决制造业短板、基建落后、教育跟不上的问题,口号永远只是口号。
毕竟,真正的强国不是数据堆出来的。老百姓碗里有饭,工人厂里有活,学生校里有书——这些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