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英的出嫁》:节俭的母亲为了逝去十年的女儿大办婚礼尽显母爱
《菊英的出嫁》:节俭的母亲为了逝去十年的女儿大办婚礼尽显母爱
文/小帅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位母亲,十年来他一直在思念逝去的女儿,她的记忆里,最爱的女儿是那么漂亮,那么懂事,可是在8岁时却得病去世了。
于是她在女儿应该18岁的时候,觉得女儿应该是成家的年纪了,于是采取了浙东的风俗――“冥婚”,为死去的女儿办了一场规模声势浩大的婚礼。
这段故事就是来自王鲁彦的短篇小说《菊英的出嫁》,虽然在文学史上,将王鲁彦作为乡土文学得代表人物来讲,着重他介绍的冥婚习俗,但是,我们只品读这一位母亲所具有的普适性母爱。
自己简朴却为女儿大办婚礼
大略的说一说:金簪二枚,银簪珠簪各一枚。金银发钗各二枚。挖耳,金的二个,银的一个。金的,银的和钻石的耳环各两副。金戒指四枚,又钻石的两枚。手镯三对,金的倒有二对。自内至外,四季衣服粗穿的具备三套四套,细穿的各二套。凡丝罗缎如纺绸等衣服皆在粗穿之列。棉被八条,湖绉的占了四条。毡子四条,外国绒的占了两条。十字布乌贼枕六对,两面都挑出山水人物。大床一张,衣橱二个,方桌及琴桌各一个。椅,凳,茶几及各种木器,都用花梨木和其他上等的硬木做成,或雕刻,或嵌镶,都非常细致,全件漆上淡黄,金黄和淡红等各种颜色。玻璃的橱头箱中的镴器光彩夺目。大小的蜡烛台六副,最大的每只重十二斤。其余日用的各种小件没有一件不精致,新奇,值钱。在种种不能详说(就是菊英的娘也不能一一记得清楚)的东西之外,还随去了良田十亩,每亩约计价一百二十元。
这位母亲尽管自己腰酸背痛,不适合在大操大办婚礼了,可是仍然坚持着为自己那个懂事的女儿准备彩礼
其实他们家的状况并不贫穷,也能勉强达到中产阶级的地步,菊英的父亲由于本身憨厚老实,被派到跨过分公司去做经理,也能每年挣不少银子。
可是尽管这样,菊英母亲年年收到自己老伴寄回来的银子,他也不铺张浪费,他把钱攒下来都为菊英筹办婚礼了
可能这个世界上最不需要理由的就是母爱了吧,正如菊英一样,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仍然还有父母再寄挂着他们。
菊英是因病而死,无可厚非,他的父母也尽了全力,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进行了尝试,但是奈何,菊英的病是晚期,任何药都无济于事了。
想到现在年轻人有的是因为抑郁症,有的是想不开,有的更是荒唐的就跳楼自杀。当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想到过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感受吗
可能有的家庭状况最亲的人不是父母,可能是外婆外公等等,他们在你呱呱坠地的时候一定是幸福开心的,可是当你决定撒手人寰的时候,他们内心作何感想?
我们活着一是为了自己,第二就是为了让爱我们的人过得更好,因为自己而变得更优秀,更安稳。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啊。
不论艰难险阻给女儿治病
可以说,菊英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一切代价,首先当他发现女儿在发烧的时候,赶快去看中医,医生给菊英涂了一次药,第二天愈发厉害了,于是菊英的母亲听说万湫山首善医院能治病,于是便带着菊英去看西医,这还不够,还要在求灶王菩萨。
可是最后
他说不应该这样迟才去请他,现在须看今夜的十二点钟了,过了这一关便可放心。她听见,哭了,紧紧的挽住了娘的头颈。她心里非常的清白。她怕打针,几个人硬按住了她,医生便在她的屁股上打了一针,灌了一瓶药水进去。——但是,命运注定了,还有什么用处呢!咳,娘是该要这样可怜的!下半天,她的呼吸渐渐透不转来,就在夜间十一点钟……天呀!
尽管母亲把皮袄卖掉,为女儿看病,也没有拜托死亡的命运,送这以后,菊英的母亲可能才会变得越来越虚弱,精神愈发萎靡吧。
但是当他操办菊英的婚礼的时候,他表现的异常紧张,与其说是紧张 倒不如说是兴奋和忙碌,他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忙碌 没有这么上心过一件事了。
只有自己的父母在为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发展中能够拼尽全力,能够将我们的事看作是最重要的事去操办,这也就是为什么亲情在中国异常重要的原因。
《菊英的出嫁》展现亲情的艺术手法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更生动贴切的流畅的展现出来了母亲对于菊英的深切感情,还有对逝去女儿的无限思念。
整一篇文章全部运用去菊英母亲的意识的流动,无论是菊英的死因还是菊英过去的美好生活,亦或是为菊英准备婚礼的原因都是通过母亲的思所想象出来的。
可以说大面积的意识想象的流动为整篇小说的感情流露奠定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基调,也助于让我们把握住母爱的这一方面。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艺术手法就是采用的是倒序的叙述方法,整篇文章先写的是菊英死后母亲安排冥婚,到冥婚的成功,再到母亲在冥婚的路上想起了自己女儿生前的一系列的可爱和幸福的场景,以及逝去的原因。
整篇文章可以说因为叙述的方法的不同和独特的视角,让情感的表达更上一个层次因为在一开始,整篇文章的叙述角度是一个非常压抑,非常悲伤的氛围和菊英这个女孩子如此天真烂漫,可爱懂事,乖巧的形象比起来,这样的结局似乎有些残酷。
可是当母亲回忆道和它非常甜蜜的点点滴滴的时候,这样的苦楚反而更上了一个台阶,更能够表现出母亲相爱女儿,但是爱而不得的悲痛心情和无奈彷徨的心理。
整篇文章不仅局限在对浙东的民俗风情冥婚这一陋习的批判和揭露上更在于是对广大普天下的母亲等爱戴和尊敬,因为正是有了这样崇高而且无私的母爱,才能够让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安定,更加美好和幸福。
我是小帅,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陪你走进文学世界,看看文人的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