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金“亡国”50年:从我国藩属到印度一邦,为何坐视被印度吞并?
锡金“亡国”50年:从我国藩属到印度一邦,为何坐视被印度吞并?
5月16日,印度在新德里和锡金首府甘托克隆重举行建邦50周年庆典,从烟火表演到纪念邮票,全程规格极高。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用十万朵鲜花拼成的印度地图赫然展出,其中锡金的位置被嵌上红宝石——被称为“王冠上的明珠”。
但很少有人知道,锡金原本是一个独立王国,历史上与中国渊源颇深。今天这场盛典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被回避的问题:
当年印度吞并锡金,中国为何没有出手阻止?
一步步蚕食,锡金是怎样“被并入”的?
锡金是一个小国,面积不到8000平方公里,位于中国西藏、尼泊尔、不丹、印度之间的十字路口。它虽小,却是连接喜马拉雅与印度平原的战略要道。
1642年,藏传佛教僧人建立锡金王国,首都“甘托克”在藏语中意为“山顶之地”;1792年,清军击退廓尔喀后,锡金纳入中国朝贡体系;19世纪,英帝国主义介入,1861年后由英殖民专员直接管理,成为“保护国”;1947年,印度独立后承接英国控制权,强迫锡金签下《维持现状协定》;1950年,再逼锡金签订《和平条约》,彻底掌控其外交与军事。
直到1974年,印度操控锡金举行“公投”,宣称有97%民众支持入印,第二年通过“宪法修正案”,锡金正式并入印度版图。
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不过是一场剧本写好的政治秀,真正的控制,印度早在1947年就拿到手了。
中国没出手,不是不在意,是力不从心
不少人问:1975年中国为何没干涉?是不是默认印度“吃下”锡金?
事实是,中国当时并不是不想动,而是根本腾不出手。
其一,苏联威胁正值高峰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集结超百万重兵;北有核威胁,南有苏联支持的越南,南海方向安全形势恶化。
其二,印度早已抱紧苏联大腿
1971年,印苏签署友好合作条约,苏联不断为印度提供先进武器与战略支援;如果中国贸然介入锡金问题,很可能引发“中苏印”三国合围的战略风险。
所以中国的选择是:不出手,不等于不表态。
事实上,中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拒绝承认锡金属于印度。只是到了2003年中印关系全面改善后,才在某些文件中默认现实,但仍保留解释权。
锡金如今,已经被彻底“印度化”
今天的锡金邦,看起来热闹非凡,但背后是人口结构的彻底变化:
1975年后,印度大量迁入印度斯坦族人口;原有的锡金本族逐渐边缘化,语言文化教育体系全部“印度化”;就连这次庆祝用的纪念邮票上,也将印度国旗与锡金末代王旗并列,标榜“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说白了,是为吞并合法性涂脂抹粉。
历史不能用烟花掩盖
中国对锡金的历史立场,从未放弃。虽然当年未能阻止印度“最后一刀”,但中国始终未承认其合法性,直到30年后才被迫接受现实。
而印度如此高调地纪念“建邦50年”,本质上也是一种地缘焦虑的表露——它必须不断强化吞并的仪式感,才敢让外界“习惯”这个既成事实。
但我们必须清楚记住的是:
历史,不应被鲜花包装,更不能被烟花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