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坤网

​安妮•莎莉文:把熊孩子教导成知书达理作家,只因为她经历这三点

点击: 来源:皮坤网
摘要:安妮•莎莉文:把熊孩子教导成知书达理作家,只因为她经历这三点 说起海伦▪凯勒,无人不知!就连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奇人,一个拿破仑,一个就

安妮•莎莉文:把熊孩子教导成知书达理作家,只因为她经历这三点

说起海伦▪凯勒,无人不知!就连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奇人,一个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拿破仑企图用暴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科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海伦▪凯勒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她不仅会读书、写字,还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五种语言,出版了14部文学作品,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我的生活》等佳作。

把一个坏脾气、骄纵、任性的“小暴君”教育成知书达理的 “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作家,重塑海伦▪凯勒生命的人就是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可以说,没有安妮▪莎莉文的耐心和爱心教导,就没有海伦▪凯勒的流芳百世。

安妮▪莎莉文用自己的耐心和超出常人的善良、爱意温暖了海伦▪凯勒孤寂、黑暗的世界,把阳光照进了小海伦的心空中,让她破茧而出,活出了自己的光芒。

可是,在我阅读了海伦▪凯勒《我的老师》著作后,我才知道安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有耐心、有爱心,为什么她甘愿忍受几十年的孤寂和沉默,陪伴在小海伦的身边无怨无悔?

因为这是她的理想,也是她的曾经,她不希望自己的命运重蹈覆辙,她希望用在自己的爱心滋养小海伦的无声、黑暗的世界,让她活出自己的梦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妮▪莎莉文的童年,探寻教育是如何点燃她的火种,唤起她的梦想。

一、贫瘠的爱和关怀,滋生了安妮的暴躁和坏脾气

1866年4月14日,安妮▪莎莉文来到了一个幸福但贫穷的家庭。作为从爱尔兰逃难到美洲新大陆的莎莉文夫妇虽然贫寒,但是幸福美好。尤其是有了女儿安妮▪莎莉文后,他们倾注了自己的无条件的爱给她,爸爸托马斯抱着安妮讲故事、逗女儿玩、举高高、散步聊天,感慨命运的眷顾和厚爱。

可是,安妮3岁时,厄运随之而来。安妮患了砂眼病,却无钱治疗,逐渐失明。母亲爱丽丝患了肺结核,刚出生的弟弟吉米遗传了母亲的虚弱,臀部长了结核瘤……多重的磨难更是压垮了手足无措的父亲托马斯,他开始借酒浇愁,自此沉沦在酒精的麻醉中。

在母亲的虚弱、奄奄一息,父亲的烂醉如泥,弟弟的疼痛哭泣中,缺乏爱的滋养的安妮变得焦虑不安,只会用嘶喊和吼叫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用叛逆和反抗来传递自己的不满,逐渐成为“邻居们都讨厌的小女孩”。

爱丽丝病逝后,没人愿意收养的安妮被推给了稍微富裕的堂哥家。可因为“恶魔”般的脾气,她被堂哥一家放弃了。再加上弟弟吉米的臀部肿瘤越来越厉害,相依为命的姐弟两安妮和吉米被送去了德士堡救济院。

1960年,研究员Peck & Havighurst针对34名10-17岁不同性格的青少年的发展性研究;1963年,Murphey 等针对一群成功考取大学的高中生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发现:父母对孩子强烈持续的支持和自主性的鼓励和尊重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基地,让他们有勇气出去探索。有力的情感支持可以促进孩子自我依赖性格的发展,不仅不会出现性格障碍,还会心理健康。

而缺乏亲人情感支持的安妮,在贫穷和漠视中,父母的无力照拂,亲戚的推诿冷漠,眼疾的折磨,和弟弟妹妹的分离都在摧残着她朦胧的世界,让她变得无恶不作,摔东西、撕扯玩偶,也降低了她对亲人的信任,变得不服管教、桀骜不驯。

如果安妮在母亲奄奄一息时,能够得到父亲的关怀;在父母遗弃后,能够得到亲戚的爱和宽容,得到周围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她就可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感受宽容和关怀,从而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内心,就会从不良情绪中积极地中走出来,心灵会因为环境的照顾而获得成长,就不会是令人讨厌的小暴君。

《少年的你》中的校园霸凌者魏莱表面上是获奖无数的好孩子,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可是,父母的忙碌和冷暴力,让她得不到有力的情感支持,只能从欺负别人中获得关注和优越感。

作为父母的面子和考试机器,父母醉心于工作,对她没有亲密的陪伴和引导,只有考试不好时的批评和冷暴力。在爱的匮乏中,一直渴望父母疼爱的魏莱变得心理扭曲和冷漠,以欺负弱小的人为乐,在长辈面前是乖乖女、说谎连篇不眨眼,在父亲面前却战战兢兢。

可以想象,光鲜的魏莱背后是爱的匮乏和安全感的缺失,让她在家里得不到幸福和关怀,内心偏执又扭曲,变得冷酷无情,成为了校园霸凌者。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书中讲道:人类不管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当他们确信在困难来临之时自己身后站着一个或多个可以为自己提供援助、值得信赖的人时,他们就是最幸福快乐且能够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限的人。我们的依恋对象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基地。

而在救济院中职员的友善的关怀中,“恶魔”安妮却奇迹般地温顺有礼了,她不再乱发脾气,和弟弟在救济院度过了几个月幸福的时光。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有责任为孩子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积极地回应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的自我探索,为她们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和勇气。不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亲人或者陌生人,只要我们心怀慈悲和善良,孩子总会捕捉到爱和关怀,会生出健康的生命之花。

二、心怀梦想,知识改变命运

著名的教育家赵炳红曾经讲过:梦想是一种动力,它的内在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不断地完善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等等。

在安妮被亲戚堂哥收养时,她渴望上学,但因为眼疾没法实现夙愿时,失望的她只能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来到德士堡救济院后,恶劣的生存环境,阴森森的救济院,弟弟的离世,让她在黯淡无光的日子里更孤独寂寞。

但是,盲眼老妇人和玛奇▪卡罗重新点燃了安妮的生命的热情。盲眼老妇人给安妮讲故事,玛奇▪卡罗代替了安妮的眼睛,为她阅读。在盲眼老妇人那里,她知道了盲人学校,她渴望离开死气沉沉的救济院,渴望上学。

尽管希望渺茫,尽管救济院的人们都嘲笑她幼稚,尽管有人说她痴人说梦话,可是,她一直保存着这个渺茫的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期待着。

1880年,当安妮知道当地的官员们来视察救济院,她请求玛奇▪卡罗的帮助,知道了调查团的团长叫法郎▪香邦。在调查团一天的视察中,安妮跟着他们整整一天,可是始终被忽略。在调查团走到大门准备离开时,安妮鼓足勇气喊出了“香邦先生!香邦先生!我要上学,请上我上学吧!”的愿望。

“我眼瞎,看不见东西。可是,我要上学,我要上盲人学校。”

终于,在安妮的主动和锲而不舍的希望中,她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以慈善机构贫寒生的身份进入了珀金斯盲人学校。不懂读写、没有社会经验的安妮在14岁时和五六岁的幼童开始了学习、读书、识字。

梦想是前进的动力,梦想是人生的引擎,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和明天。导演李安因为心怀梦想,所以甘愿做6年的家庭煮男,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敢于做梦,不在意外人的指指点点,从而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成为蜚声国际的大导演。

心怀希望,会让我们不放弃自己,有探索的勇气去克服面前的挫折,有向上的力量去攀登高峰。梦想还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可以在心灵的世界自由地翱翔,挖掘孩子的潜能。

所以,在孩子小时候,请为他们播下梦想的种子,让他们勇敢地追梦,天马行空地做梦吧。千万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梦想,而是用包容和支持推动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周国平曾经讲过: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

在孩子心怀希望时,我们不要学习安妮所在的救济院的人们嘲笑自己的孩子,而是鼓励孩子的梦想,支持孩子做梦。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追梦的人生才是多彩丰富的人生,但要实现梦想就要面临挑战,就要忍受失败,就要克服困难,就要学习知识,从而为孩子的梦想注入动力。

三、理解孩子的特点,用爱和宽容打开她的心扉

安妮的夙愿得以实现,终于进入了珀金斯盲校,可这仅仅是另一段历程的开始。

因为她大龄,与五六岁的幼童一起上课,显得格格不入,加上她没有耐心,几个月学习仍然不识字,不会加减乘除,毫无社会经验,她成为了同学们嘲讽的对象。失望、困惑的安妮再次陷入了紧张、焦虑和叛逆中,成为了学校的头疼对象。

校长无计可施,幸好优秀的莫米丽老师了解到安妮是自尊心很强的女孩,知道孤儿需要的是关怀和安抚,而不是规范和批评。

于是,莫米丽老师每周匀出时间陪伴安妮,读书聊天,散步。尽管起初的安妮带着戒备心说粗话刺激她,但是莫米丽老师仍然用温柔的语调、优雅的体态、慈祥的关爱融化着安妮冰冻的心灵,用爱和宽容破解了安妮的偏执和执拗,打开了她的心灵之窗,让阳光再次照进了她的心涧。

在莫米丽老师的理解和爱中,安妮学会了缄默和谦虚,学会了压抑自己的脾气,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渴望与同学们上课与交流。学习上,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积极主动;课后,她愿意帮助老师们启发其他的小孩,变得更有耐心,独具创意地去了解其他的孩子,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陪伴其他的孩子。

爱和宽容征彻底服了安妮▪莎莉文,让她从一个桀骜不驯的野孩子成为一个有耐心、有同情心、有爱心的优秀学生,最后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在毕业典礼上发表致辞。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伊桑是一个问题少年,行为怪异,内心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匪夷所思,用逃学和打架来保护自己,只喜欢画画。可是,画画的兴趣与升学是如此地风牛马不相及,被爸爸无情地打压和排斥。

屡屡被学校劝退的伊桑来到了寄宿学校,更加地堕落和自暴自弃。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尼库巴老师,一个多才多艺却又极具爱心的老师。他发现了伊桑的孤寂和落寞,用伊桑喜欢的画画来鼓励他,用他对色彩的感知力来引导他学习,终于激发了伊桑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爱上了学校和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当孩子叛逆、不爱学习、行为怪异时,如果我们不走近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特点,把他们当做坏孩子或者熊孩子来批评、打压,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未来。

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特点和性格,就会知道安妮的叛逆不是天性恶,而是自尊心强却又缺乏爱的滋养,就会知道伊桑不是天性调皮,而是有阅读障碍……从而对症下药,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为她们打开心扉,走向未来。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也要做最懂孩子的人,理解孩子,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帮助孩子成长,用爱和宽容为她们撑起一片天空。

写在最后

贫寒和疾病剥夺了安妮▪莎莉文的幸福和健康,让她从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幸运儿沦落为孤儿,让她从可爱和温顺变成了一个桀骜不驯的“熊孩子”,被邻居和亲戚所不喜。但是救济院中盲眼老妇人和玛奇▪卡罗用知识点燃了安妮的梦想和希望,珀金斯盲人学校莫米丽老师的爱和宽容融化了她内心的坚冰和冰雪,让她从暴躁和坏脾气变成了一个有耐心和爱心的温和的人。

如同樊登老师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书中讲道:我们的孩子是一座花园,只要养分充足,自会生生不息。那养分又是什么呢?是无条件的爱,是温柔有边界,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是终身成长不焦虑的心态。

爱和安全感的匮乏,让安妮▪莎莉文成为了令人讨厌的孩子,而无条件的爱、言传身教和理解让她开出了自己的生命之花。而她也用自己的生命的热量和温暖,帮助小海伦学会了情绪管理,帮助小海伦用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成就彼此。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养分,给他们充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滋养他们成长,还要有终身不焦虑的心态,走进孩子的内心,用爱和宽容联结彼此。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我想请你帮我小忙:

1、点赞转发,让更多的父母能够看到

2、关注我@Daisy2019小燕,育儿路上一起交流成长

3、留下你的足迹和困惑,你有困惑,我有酒,成长路上不寂寞。

相关文章